開欄語:新征程呼喚新擔當,新征程需要新作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今天,雷競技ray官網奮力開啟高水平大學建設新征程,進位爭先推進高質量發展進入全新階段。《我為學校發展做貢獻》新專欄,立足江科大人的埋頭苦干、勇毅前行,回顧平凡卻不平常的奮斗進程,展示江科大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創新的動人風采。在高等教育深化內涵式發展的當下,江科大人正在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從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凝聚力量、砥礪初心,鼓起干事創業精氣神,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奮發共進的機械人
進入12月,薛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學院群重發年度考核相關文件,同時發布消息提醒老師們關注修訂內容,“因為馬上就要公示工作量了”。作為機械工程學院辦公室負責人,她今年參與修訂了35份學院各類文件,協助學院領導整理編輯的《教師工作手冊》也在定版印刷中。“今年學院節奏明顯加快,我們白天忙分工的學院任務,晚上做自己的科研教研。大家都是很晚才回家。”入職兩年的青年博士馮曉明說,每次趕夜間8點校車返程時,都會看看還有哪些辦公室亮著燈。
即將過去的2021年,機械學院上下一心奮發共進,鉚足干勁進位爭先,圍繞黨建思政、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專業建設等方面,尋突破、增亮點、提水平、升排名,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標:首次申報江蘇省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和江蘇省標桿黨委、全國和江蘇省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獲“互聯網+”金獎、入圍“挑戰杯”研究生組國家獎、獲省重點教改項目、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全國專利獎、3個省部級科技二等獎、學生發表TOP期刊論文;獲7門省一流課程(3門推薦國家金課)、同時建設16門教材....
強基礎促引領,凝聚干事創業的同心
向前奔跑要有方向。學院黨委強化黨建“基礎+引領+特色”工作方法,黨、政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考核,黨員教師“亮身份、亮業績、亮責任”,以高質量黨建推動事業高質量發展。學院黨委書記仲崇光認為,黨建、學科、教學、科研、人才培養“五位一體”融合發展,才能避免黨建和業務工作“兩張皮”。
“一個學院的生命力如何,發展潛力如何,首先看領導班子的戰斗力。”周宏根院長介紹,為提高學院領導班子決策水平,2021年學院進一步明確了議事規則規范,“比如說辦公會,每個人要報告完成的工作、正在做的工作、打算做的工作,每一檔都要落在實處,避免盲點和務虛。”這一項議事制度,也被應用于學院各系部月度研討、青年博士學術沙龍等活動中。“要形成積極向上的學院文化和土壤,讓能干的人快速成長。”周宏根說。
為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學院各條口全面梳理已發布文件,對照學校發文重新修訂。進一步完善考核體系,通過多輪征求意見和修改,最終審議通過并發布有關分配制度改革,以及系部、團隊、個人考核等內容的相關文件。目前正在編印的《教師工作手冊》,囊括每一位教師應知的學校和學院各項文件制度、辦事流程、聯系方式等,這將幫助教職工“安排好自己今后的工作”。
學院尋求支部設置的最優解,4個教工黨支部建立在系上,7個學生黨支部建在專業、年級上。仲崇光介紹,“黨支部建在系部,更有利于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比如張建教授既是系部教師也是支部書記,在重點工作中帶頭作用非常明顯。”劉金鋒是學院智能制造系主任也是教工黨支部書記,對于支部建在系部感受頗深:“今年學院的重點工作,博士點申報、學科競賽、科研獎項等,都是黨員以身作則,沖在一線。”
學院黨委還積極探索支部建在科研團隊的新模式,成立師生混合的海工裝備數字化設計科研團隊黨支部,促進師生在黨建和科研上的雙向融合;推進“我為師生辦實事”和“兩在兩同”建新功行動,為學院考研學生提供指導服務,考研錄取率較去年提升7個百分點;開展黨員與青年教師結對子活動,發揮“傳、幫、帶”作用,助力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面向新入職教師開設學術沙龍,加強各專業間的學術交流,幫助教師明確發展定位;打造校企黨建聯盟特色品牌,為師生成長成才提供優質平臺。
2021年,機械工程學院積極推進“黨建標桿學院”“標桿黨支部”建設,機械制造系黨支部被推薦參加全國樣板支部評比。支部書記劉金鋒自豪地說:“我們學院的每一位同志都有螺絲釘精神,大家把搞科研的設計規劃思路用到黨務工作中,把嚴謹勁用到撰寫申報材料上,過程不易,但大家都很有收獲。”
補短板促建設,提振謀事成事的信心
“整體感覺都是很向上的,不管是年輕人、老教師還是領導,大家都很努力。”入職一年多的“90后”青年博士胡朝斌評價學院同事,用了“務實、努力、集體榮譽感強”3個關鍵詞。他最近參與了部分科研服務工作,發現“科研秘書要做的事情很繁雜,需要極大的耐心、細心和熱心。尤其是學院正在探討如何將科研服務精準化,突出精準服務理念,就更缺不了熱心。”
“70后”薛瑜也在做一項“精準服務”,就是匯總“十四五”期間學院教師有職稱晉級意愿的人數,以及他們對照評聘要求填報的業績表。“主要針對學院的中堅力量。通過填表幫助這一部分老師梳理成果,也促使他們訂立計劃,然后清楚每一項成果什么時候怎么樣去完成。”薛瑜介紹,目前已經收到40多位老師提交的高級職稱晉級意愿表。在學院的專任教師隊伍中,45歲以下教師超過六成,70、80、90后已然成為事業發展的主力軍。
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負責人李沖是一名“80后”,全程參與了學院重點工作之一的專業建設。他介紹學院在一流專業建設中,引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分析與診改系統,“將往年數據輸入系統就能進行縱向比對,各項數據指標的動態非常清晰,可以幫助我們查漏補缺。比如在成果方面,個別專業課程建設稍顯不足,這就是下一步工作重點。”
聚焦“課程建設”這個薄弱點,學院教師積極思考優化策略。朱永梅教授是深耕教學的“口碑人物”,教研教改始終走在前列,也帶動一群年輕老師堅守初心站穩講臺。“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需要的是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就要通過推進課程建設來實現新的培養目標。”基于這一培養定位,“80后”管小燕試水了一系列教學改革措施。她將易于理解的基礎概念性知識錄制成慕課,布置學生課前預習;線下課堂多為實際案例分析,偏向綜合應用,課中進行小組合作探討解決問題。
隨著師生不斷磨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培養優勢逐漸顯現,學生自覺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課中積極思考討論,綜合應用型問題能游刃有余應對。經過努力,管小燕的課程被評為省級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推薦申報國家級金課,既為一流專業建設增添硬核指標,又切實推動了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現在我們正嘗試虛擬教研室建設,預期實現和國內頂尖高校教師在線共同備課,以此提高教學水平。”
在2021年“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80后”劉金鋒作為主要指導老師帶隊參賽的項目“擎天架海—船用智能胎架領軍者”,為學校拿下高教主賽道本科生創意組金獎。“這是我們‘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一次嘗試。通過參加比賽,學生們的科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了顯著提升。指導學生備賽的過程,對我未來開展教學工作也有很多啟發。”
如今,學院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成為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獲批國家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點,是全校首批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借助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工程教育認證全面落地后,學院還建成一套核心機制文件和課程歸檔資料模板。李沖介紹,近日學校啟動2022年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工作,學院嘗試完成2022版人才培養方案模板,提供給學校其他學院參考使用。
抓長遠拓新局,錨定有為能為的決心
“機械工程學院是一個‘年輕的老學院’,一直都處于學校第一梯隊。”周宏根說:“但是從2008年開始,學院進入發展平臺期,因為那一年,開始有其他學院申報博士點,而我們有些掉隊。”意識到這一問題后,機械工程學院錨定目標整裝進發。
2021年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展開,學院同步推進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申報工作,凝練梳理出船舶機械裝備設計理論與方法、船舶機械裝備先進制造技術、船舶機械裝備機電控制技術、摩擦與仿生減阻4個學科方向。重點打造船舶與海工裝備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海工裝備數字化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所、機電工程與裝備研究所、精密加工與表面功能制備研究所、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研究所5個科研團隊,其中4個科研團隊采用新老搭配雙帶頭人模式,推行團隊帶頭人責任制。
“這種模式優勢就是,前輩把好方向、提供資源,后輩集中精力,踏踏實實向前沖。”學院學科辦主任李國超是一名“80后”,介紹各團隊有許多年輕博士,正好發揮大家的科研慣性,“比如博士點申報,要調研全國所有同類高校的情況,前輩指明重點關注的信息,我們以做文獻綜述的思路開展調研。”雖然本輪學科點申報“鎩羽而歸”,但是李國超和同事并不氣餒,“我們現在已經形成一個拳頭,從散打模式進入了攻堅模式。后續學科評估和博士點申報仍然會以這5個團隊為主力,結合優勢特長,錨定國家級重大項目、國家級人才、專利轉化等指標,瞄準目標、全力以赴。”
2020年搬遷到長山校區后,學院實驗室場地、資源、設備、人員數量發生了一定變化。從“整內務”到“整內涵”,學院實驗中心主任“80后”李磊介紹,“從去年開始,學院系統圍繞場地、資源、設備、人員的分解和調配做出優化,對每個實驗室提出定點要求。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實驗設備績效分析報告、實驗室現狀分析報告,針對分析結果進一步優化設備使用。”下一步,學院將把重心放在實驗室內涵建設上,打通團隊實驗室和學科方向,按現有的4個特色學科方向重點打造4個特色實驗室。
2021年9月新入職的“90后”輔導員李福來,在過去的3個月里,參與了學院申報第三批全國高校黨建“雙創”、第一批江蘇高校黨組織“強基創優”建設計劃項目,負責部分內容撰寫、申報書校對排版等工作。他眼中的機械人“愿為、善為、有為”,遇到問題群策群力,每個人都以昂揚向上的狀態發揮個人力量,助力學院和學校的發展,“都愿意在有限的工作當中,發揮自身無限的能力與價值。”
“現在學院的整體狀態是積極奮進的,已經有一幫年輕人被帶動起來,踏實肯干。學院的文化和土壤積極向好,今后一定會有更多優質的種子扎根成長。”周宏根希望“年輕的老學院”以昂揚的姿態助力學校進位爭先,打造國內一流的船舶與海洋科技裝備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