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參加完高考,填報志愿那一天,父親忐忑不安,怕我在填報志愿中好高騖遠,入錯行。當時的學校大多以行業分類,諸如師范、商業、工業、供銷、銀行等,當他在眾多志愿中聽到了還有糧食學校時,眼睛為之一亮,說,“就這個吧,咱們老百姓以食為天,不管到了什么時候,有糧吃就餓不死。”后來,我被江蘇省鎮江糧食學校錄取,父親十分驚喜。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父親樸素的喜悅,讓我“別有一番自豪在心頭”,平添了一份對糧校特殊的感情。從此,我與鎮江糧食學校有了不解之緣。
初入校園
入學前,我不止一次地想象學校的樣子:坐落在鎮江南郊七里甸,應該是背靠青山,三面桃花,毗鄰風景秀麗的南郊風景區,即使沒有十里洋場,起碼也風景迤邐。入學時,我提前一天進縣城,買好了第二天早上6點去淮陰的車票,有機會看一看沭陽縣的十里長街,有點興奮,更加憧憬鎮江的學校生活。經過淮陰轉車到達鎮江車站時已是晚上7點多鐘了。學校派一輛貨車來,接我們幾個來自不同地方的新同學,順便到糧庫去裝點糧油,順著曲曲彎彎的小路,一路顛簸著向已是漆黑的南郊駛去。到了學校,我辦理了入學手續,領了飯票,別上校徽,去食堂吃飯,廣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曲子,飯菜比家里和中學的好了很多。晚上雖然天陰無月,還飄著小雨,但我心里有一種壓抑不住的興奮。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起來看看校園。學校初創時期條件十分簡陋,只有兩幢教學樓、兩幢宿舍樓、一座食堂兼禮堂,四周都是農田,校園孤零零地臥在滿是石頭和茅草的荒郊野外,一會兒我新買的鞋子已被清晨的露水打濕了。學校只有兩屆同學,總共不足200人,人氣明顯不旺。回到宿舍,有同學在念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很快,學校決定舉辦運動會,當時借用的是鎮江船舶學院的操場。鎮江船舶學院坐落在鎮江東郊,距離很遠,我們徒步而去,一路高歌。備戰運動會的時候,同學們就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到了運動場上,更是人人似猛虎下山、個個如蛟龍出海。場外的吶喊聲、加油聲一浪高過一浪,這火熱的場面燃起青春的激情。多少年過去了,當同學們回憶起糧校這場令人難忘的運動會時,仍然激動不已。運動會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為我們找回了自信,賦予了我們拼搏奮斗的志氣和勇氣。這也是我們與船院的第一次聯結。
學校除安排基礎課、專業課之外,還有除雜草、搬石頭、運雜物、植樹等勞動課。不少同學對此有看法,認為寒窗苦讀十二載,為的是到糧校來學習專業知識,而不是來做苦力的。身為班級團支部書記的我,為了化解同學們的不滿情緒,在一次栽櫻花樹的時候,借題發揮,讓大家憧憬若干年后工作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回想起母校校園里那一株株親手栽植的美麗櫻花,我們不僅會感到自豪,而且會為櫻花美化了母校而感到欣慰。果然,多年以后,每當我們回到母校,都會情不自禁地撫摸櫻花樹。櫻花樹下,讀書時的青春歲月歷歷在眼前。
入學不久,我牽頭創辦了糧校第一個油印雜志《糧校生活》。大家推選我做主編,靠著年輕人的那份激情,我和幾位同學積極忙活起來,征稿、約稿、改稿、編輯、鋼板謄寫、油印和發行全靠自己動手。為了不辜負同學們的期望,我臨時抱佛腳買來了《報紙編輯學》,邊學邊做。當看到同學們爭相傳閱墨香撲面的雜志時,一份成就感從心底油然而生。我們在校時,這份雜志共辦了三期,記錄了我們在糧校學習和生活的難忘時光。
最難忘的是吳老師的一次試卷批改。在一次“工業會計”課的考試中,有一道題,我前面做的成本匯集、分攤、結轉、匯總等過程都正確,但是最后的計算結果因筆誤出錯了。老師在批卷時把這道題的分全部扣光。我當時想不通,以往在中學里老師都是將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分開扣分的,按照那樣的批卷方法,我還是能得分的。我去找“工業會計”課的吳兆成老師,他嚴肅地對我說,“在中學階段考試中結果出錯,改正就行,但在工作中如果結果出錯,哪怕是一分錢,覺都不能睡,還能得分嗎?”當時的我,懵懂中只知道老師對我很兇,但是對錯了一分錢為何就不能睡覺還是不能理解。直到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在工作中親身經歷過,我才真正領悟到老師當年的良苦用心。多少年來,這種科學嚴謹、求真務實的態度一直是我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再進校園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學生們的社會實踐知識,是糧校教學的一大特色。1991年,糧校外聘了兩名講師,我是其中之一。我給同學們講的課程是“社會實踐中的會計”,主要內容是會計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解決方法。初上講臺心里還是忐忑不安的,但是當我看到臺下學弟學妹求知若渴的目光和老師那信任鼓勵的眼神,我鼓起了勇氣。好在講的是自己工作中的切身經歷,再結合以前老師課堂上講的理論,也不是很難——無非是用我的實踐來證明書本上的知識。漸漸地我發現,階梯教室里的人越來越多,到后來連窗臺上都坐滿了聽課的同學。這種理論和案例相結合的講課風格深受同學們歡迎,同學們都說這樣的課生動有趣,干貨滿滿,課內聽得進,走上社會用得上。
隨著社會改革的步伐越來越大,糧食課程設置需要與時俱進,增強課程的時代性和實踐性。為此,糧校決定重新編寫和修訂教材,并把具有一定實踐經驗的我選入教材編寫組。當時我志大才疏,憑著年輕氣盛,便一口答應接下了任務。可是回到工作崗位以后,我才感受到時間的緊張、學問的膚淺,直到編寫組催稿的時候,才僅僅寫了開頭。為了搶時間搶進度,我白天工作,晚上連夜寫稿,常常一寫就是通宵。時值隆冬,那個年月沒有暖氣,更沒有空調,我在桌子下面放一床棉被,把腳伸進里面取暖。當我寫空了一大把圓珠筆芯的時候,書稿也畫上了最后一個句號。俗話說“急火打不出好燒餅”,但是“丑媳婦總得見公婆”。當我把書稿交到教材編寫組時,領導和老師在給予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許多修改建議。當《新編糧食商業會計》作為校本教材使用時,商業會計學陳智勇老師對同學們說:“這本教材是你們的大師兄、財會第一屆畢業生編寫的,以前我給他改作業,現在仍在給他改作業。”《新編糧食商業會計》的編寫,讓我成長許多。其間老師們的肯定,是出于對我的鼓勵和關愛,而陳老師說的話,是在鞭策我學無止境,必須戒驕戒躁,始終行走在終身學習的路上。
重回校園
鎮江糧校隨著改革浪潮的起伏,校名、校址也都發生多次變化。先是由“江蘇省鎮江糧食學校”更名為“江海貿易學校”;后和雷競技ray官網合并,改為“應用技術學院”;隨著進一步的院系調整,學院被撤銷,校址作為“南徐學院”的辦學地;“南徐學院”搬走后又成為江科大的南校區。雖然校址還在,但原來糧校的專業都被分到其他院系中去了。
直到2016年,糧校校友們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在1萬多名校友的倡議下,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下,在省糧食廳領導的大力支持下,雷競技ray官網恢復建設糧食學院。可以說,以復建糧食學院為標志,鎮江糧食學校終于在院系的合并與調整中,獲得了自己應有的位置。從此,糧校校友們重新擁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如一個個漂泊的孩子重新回到母親的懷抱。和母校失聯多年的我,又被雷競技ray官網聘任為兼職教授、“深藍教授”,經常到學校舉辦講座,和同學們進行學術交流,這一條精神紐帶把我、學校和糧食學院又一次牢牢地聯結到一起。
驀然回眸,我與糧校結緣已經走過了近40個年頭。除去年幼無知和垂垂老矣,人生能有幾個40年?隨著初入校園、再進校園和重回校園,我的身份也在一次次地發生變化,但是對母校的那份拳拳之心永遠沒有變。說我是糧校人,不為過;說我是糧校人,我自豪!我感謝命運讓我走進這個殿堂,我感謝母校讓我伴其前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愿為母校的發展略盡綿薄之力,我祝愿我的母校明天更加輝煌!
[張漢樂,南京銘和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省鎮江糧食學校畢業生(8221班),碩士學位(MHA),高級經濟師。1990年被評為會計師,1991年被聘為江蘇省鎮江糧食學校名譽講師,2006年被評為高級經濟師,2013年被聘為雷競技ray官網兼職教授,2018年被聘為雷競技ray官網“深藍教授”。歷任沭陽縣糧食局財務股長、副局長,商業局局長、縣政協常委,沭陽縣人民醫院董事長、書記等。著有《新編糧食商業會計》《企業財務管理》等專著,發表論文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