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成人毛片在线三,成人免费图片视频,美日韩短视频无码,在线视频中文字幕蜜臀

我和江科大的故事 | 在鎮江船院一系的那段歲月

作者:盛承志 部門審稿人: 攝影:萬旻 視頻: 單位:宣傳部 發布時間:2022-03-30 投稿時間: 點擊量:3168

【開欄語】春花爛漫的時節,《我和江科大的故事》承載著一代代江科大人的記憶,在筆墨書香中娓娓綿延。為人師者的兢兢業業、創業守成的櫛風沐雨、情系學校的赤子之心,鋪陳開學校建設發展的記憶卷軸。采訪對話鬢發染霜、神采奕奕的“70、80、90”后江科大長者,傾聽他們在學校轉型、改革發展各時期的勤勉奮斗故事,攝錄一幀幀一幅幅褪色的教學資料、辦學材料、照片文稿,談笑間汲取著智者豐盈的人生財富,宛如一頁頁揭開拂去塵封的校史檔案,打開學校一路向未來的嶄新視界。

【作者簡介】盛承志,退休老教師,生于1937年12月,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78年調入鎮江船舶學院,曾任監察審計處處長,機關黨總支書記,一系(船舶工程系)黨支部書記等職。

1978年,鎮江船校升格為鎮江船舶學院,當年底我被調入船院,當時學院屬六機部管轄。學院及上級組織確定的專業大致是:船舶工程、船舶電氣自動化、電子計算技術、船舶焊接、機械制造、船舶內燃機動力裝置和工業管理等7個。

船院伊始重任在肩

船舶工程與船舶焊接在一系,當時的領導最早是沈貽森書記與董全德主任。二系有內燃機動力裝置與機械制造專業;三系是電氣自動化與電子計算技術專業;四系是工業管理專業。78年一系只招了船體78111一個班33名學生,焊接專業沒有招生。二系和三系各招一個班。第二年船體一個班79111班37名學生,焊接一個班79121班38名學生,后來留校的有于治水。二系和三系也各兩個班。

一系當時的兩個專業,船體與焊接的老師基本都是老船校的,他們都是特別善于講課的。船舶制造工藝教研室的臺柱是后來在退休之前一直擔任系主任的姚震華,之前擔任系主任的是脫天祿,脫老師后來調到上海708所并在那里退休。工藝教研室有船校留校、奮斗能干的蔣志勇以及胡毛字、黃鈞躍等人。船舶設計教研室的主任是龔益華,龔老師是我們江蘇造船協會的會長。

初始我們教研室人員相對比較多,但各有各的任務。吳仁元老師講結構,李平老師講原理,徐昌文老師講船舶結構力學,朱國英老師講船舶推進,我也屬于結構力學教師,還有比我早到的王廣戈。船體制圖教研室則有后來調回上海去的卯文玉、翁士綱以及與我幾乎同時進學院的楊永祥。焊接專業當時在國內并不多,即便是理工科高校有此專業的也很少。船院焊接專業的老師有:杜玉明、程超云、吳肇齊、張今敖、朱啟鴻、蔣瑞珊等人。所以剛剛成立船院的時候,一系應該有20多人。

我們很多老師原來也是大學生,不過他們起步于中專教學,工作重心主要為教學,沒有來得及參與研究課題、寫論文,所以好些人直到退休也只是一個學生愛戴的副教授。

教學實習有序展開

因為受到條件的制約,當時教學工作的開展遇到了不少困難,但是系領導力所能及努力做了很多工作。譬如船舶工程系主任脫天祿老師帶隊,請老教師與其他高校調入的教師,在教室里聽一些被指定的老師講1小時課,每人都要講3次,連評講師都是那樣。

最初系里連一臺電腦都沒有。第一臺電腦好像還是謝祚水當主任的時候購置的。老謝也是搞結構的,那個時候,他組織結構教研室全體老師,輪流講課讓大家討論提意見。船體的水池與焊接實驗室都是后來才建造的,比起蔣志勇后來真刀真槍建立的船舶設計室與特別逼真的大型模型室,還是有差距的。

當時授課所用的已經是統編教材,當然多是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的教授們撰寫的,譬如船舶結構力學。我當時還配合徐昌文老師當78111班輔導老師,每天晚上必到教室答疑。接黃鈞耀任79111班班主任后,我繼徐昌文老師之后執教《船體結構力學》課程,并且帶領該班到鎮江船廠實習。

學院一直安排老師帶隊到各個船廠實習,但是學生參與動手的機會不是太多。為解決實踐問題,正好我擔任協會秘書,所以與鎮江船廠蔡惠禮廠長就熟悉了,在蔡廠長支持下,79111班同學曾經到他們廠,在老師傅指導下,用點焊的方法裝配了一個倉段的船體結構,這個也是我們重視實踐可以想到的辦法。其后有好幾個班到船廠聽蔡惠禮講課。

我一星期上3次課,一次兩小時。我這個人中氣很足,一上課的話邊上兩個教室都能聽到我的聲音,有的老師會跑過來說讓我輕聲一點。我在大禮堂講話都是不需要麥克風的。

通過研究生或與一些被分配去某些學院的學生關系,我與吳仁元老師收集了諸如上海交大、哈船院、武漢水運學院、解放軍海軍船舶學院等學校的有關船舶結構力學的考試題和課程設計題,以此參考與鑒定我們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一次哈船院來人到我院參加教學工作相關會議,我談到此事被大家肯定,并受到趙涌法教務處長的表揚。我認為想方設法提高教學水平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未來已至各奔前程

剛到船院不久,就聽說引進人才與吸收大學畢業生是學院上下的重要任務,當時我與一位后來調走的工農兵大學生一起到內蒙古與天津兩地調人。學院引進師資隊伍的情況,在上上下下共同努力之下終于有了較大進展。我記得的焊接專業有陳國權、張克惠、韓逸生、沈世瑤、蔣鵬飛、鄒家生、于治水等等;船體的有王自力、姚震球、余貴勤、謝祚水、王林、竇培林、王琦、尹群、姜以威、馬曉平、楊敏、李維揚、費柄坤、胡哲禪、朱克強、俞敏華、楊松林等人;其他系的也很多。為了隊伍的建設,各系還陸續把分配或留校的畢業生送出去讀研。

系里第一次考上研究生的兩個學生,就是79111班的朱庭耀和石德新,分別考取了上海交大和哈船院結構力學研究生,我也給他們上過課。

1986年寒假后,我重新回到船舶工程系,接替總支副書記許淑珍分管學生工作,1988年又接替總支書記馮漢斌工作并兼系副主任。在擔任一系領導職務之后,曾經做過兩件我認為對學院發展與一系建設有一定意義的事。首先是我曾經向陳寬副院長建議,為使當時在全國還不多的焊接專業盡快發展,最好讓它從一系獨立出去,被他采納;其次是當我獲悉和看到七〇八研究所一位高工的文章,強調國內有船舶專業的高校沒有專門的舾裝專業,而船廠卻很需要這樣的有理論知識的人才,就把這篇文章送給丁育中副院長看,得到他的支持。后來由朱國英老師牽頭從86級開始專門加設相關課程,帶一批學生住上海留守處,在上海聘請這方面的專業人員講課并實習,連續培養了二、三批“舾裝專門化”畢業生。

我們老師教育出來的學生,現在很多已經在我國造船企事業單位與造船廠一線挑大梁。船體畢業生返校參加校慶活動時,獲悉許多同學是船廠骨干,這是我們學校辦學成功的一個方面。譬如外高橋的劉建峰,聽說是該廠的總工藝師,原來濃密的黑發,現在已經成了邊上白發簇擁著的脫頂,據說出廠的每一條船都必須他簽字,他是留校后到上海交大讀研的學生。王琦就是外高橋的領導,他是分配到我們學校來的,也是李平老師與其他高校聯合帶的碩士研究生,可以說他最早也是在我們學校成長的。

采訪整理:萬旻 謝凌燕 邱文斌

攝影攝像:萬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