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成人毛片在线三,成人免费图片视频,美日韩短视频无码,在线视频中文字幕蜜臀

我和江科大的故事丨難忘在鎮江船舶學院的日子

作者:顏本慈 孫旺弟 部門審稿人: 攝影: 視頻: 單位:宣傳部 發布時間:2022-04-06 投稿時間: 點擊量:2335

顏本慈及其夫人孫旺弟 口述

【人物簡介】顏本慈,1931年12月生,副教授。195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畢業后,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被派往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在蘇聯軍事顧問幫助下,參與我國海軍海道測量(航海保證)專業和航海導航專業創建工作。曾參與我國第一臺航海平臺羅經以及向太平洋發射導彈所需艦船慣性導航系統關鍵元部件的研制工作,獲集體二等獎。1980年11月調鎮江船舶學院,1981年5月至1986年5月任三系(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系)副主任、主任,從事船舶電氣自動化和計算機應用專業建設,擔任學校第一期研究生的指導教師和船院第一批外國海軍軍官技術培訓教員。

我們是1980年11月份調來鎮江船舶學院的,當時學校剛升格為本科院校不久,系部的設置比較簡單,總共四個系,一系是船舶工程,二系是機械工程,三系是自動控制及計算機,四系是工業管理工程。我所在的三系只設置了兩個專業,一個是船舶電氣化自動化,另一個是計算機技術。

三系的兩個專業有各自的教研室,其中電工教研室的人稍微多一些,電工學要對全校非電專業學生開課,所以電工學的師資比較完備,其他教研室的規模都很小。電工教研室最初只有3個老師,學生就兩個班,一個班大概三十多人,所以雖然老師少,師資力量還是夠的。計算機教研室最初連計算機都沒有,后來滬東中華船廠給我們學校帶來一臺機器,是全院共用的,又過了一段時間后,學校購置了S09機,是當時比較好的機器了,但數量還是有限。從前上課的教室也非常簡單,是平房,里面擺幾排課桌,一張講臺,一塊黑板。這些平房現在已經拆掉了,我們看著現在學校進門的位置的實驗樓一點點蓋起來,B1樓也是按原來中專校的規模建的,除此之外,其他的樓棟都還沒有。

隨著學校的發展,招生規模擴大了,師資力量不夠怎么辦?一個辦法是從外地高校請進來。我們是從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來到學校的,我專門回到哈爾濱去招應屆畢業生,去招人才,招到我們鎮江當老師。除此之外,第六機械工業部也從同屬的外地學校調老師進來,比如當時上海交大也屬六機部,從交大就調了畢業生過來。另一個辦法就是我們學校自己培養,學校從中專校升格為本科后,計算機專業有好多新的課程,老師們也需要學習,學校就安排老師出去學習,到南郵或者南航進修,學完再回來教學生。

對于新進教師,學校提倡導師制。有些新老師沒有工作經驗,不知道課程重難點在哪里,怎么講學生能夠掌握好,所以我要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告訴他們。除此之外,還要教新老師批改學生作業,要求批作業不能簡單打個對錯,學生錯在哪里要指出來。實驗課也要帶新老師去上,課前會要求他們先試做實驗。當時就是通過這種老帶新的方式培養他們的教學能力,新老師一般需要兩到三年才能獨立上課。

我們的課程設置相對來說是全面的,像自動化專業的自動控制、檢測技術,這些課程都有。學校規定學生早上要出操,體委登記出勤情況,晚上要上晚自習,學生去固定的教室上自習課,這樣便于老師們找學生答疑。每學期兩次考試,像現在一樣用學分制,但不是五分制,是百分制,學生畢業有畢業設計,由專業課老師出題目,針對某個問題來解決,有實踐也有理論,要形成一篇論文。

學生所用的教材是高教部統一的教材,我們也結合課程實際編寫了一些,由我牽頭編寫的有《海區導航設備》《控制微電機》《陀螺儀器電磁元件》以及《自動檢測技術》等等。《自動檢測技術》這本書前后編寫了一年多,是國防工業出版社組織的,以前也沒有電腦,是用方格稿紙手寫完再送去印刷,初稿返還給我后,我再校對,有錯誤的地方我列出來,形成更正表,讓出版社重新更正,一般一本書稿至少要校對兩遍。

學校升為本科后,添置的都是最好最新的實驗設備,比如電工教研室的實驗室,當時使用的儀表精度是0.5級,精度很高的,用來給學生做實驗。剛來學校的時候我們都很驚訝,因為在哈船院,我們做實驗用的只是2級的普通儀表。我們從哈爾濱也帶來一些那邊大學里的實驗的內容,覺得應該給學生做的,就盡可能都給學生實踐一下。除此之外,我們每年都會帶學生到上海滬東船廠實習,這項工作是一直堅持的,在八號橋還有學校的留守處,有幾幢房子是專門給師生實習住的,學校非常注重實踐。

學校升為大學本科后,我認為學生不光要會實踐,更應該會探索新的內容,要向科研方向發展,所以我們通過找課題來培養學生科研能力。那時候找課題一般要到六機部去找,也去南京的24所找過。六機部本身有些科研任務交給24所,我們就去和對方商量,能不能把一部分課題給我們來做,如果對方同意就簽合同。拿到科研項目以后,我們會找一些學生參加項目,形成一篇論文,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現在大家渠道就多一些了,可以自己想題目來做。

第一批本科生的生源以江蘇為主,也有幾個來自其他地區,留校的學生很少,大部分學生都回家鄉找工作了,一般是去船廠,有去滬東船廠的,還有去云南的昆明和四川、重慶船舶設備集團的。1984年左右,學校開始招收研究生,與哈船院一起聯合培養,也是我去聯系的。之所以采用這種模式,是因為當時我們鎮江船舶學院有些基礎課還開不出來,但實驗設備是有的,這樣就從哈爾濱選拔比較優秀的學生,由哈船院負責講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生做科研題目的時候再回鎮江船院來做。我們學校這4個系,第一批研究生招了5個人,我也擔任了學校第一期研究生的指導教師,當時帶的這位學生現在是中船八院的副院長。后來我們學校慢慢發展,從外地引進了一些教師,研究生的課可以開設了,學校就獨立招收研究生了。我也鼓勵老師編寫教材,例如方顯進老師編寫的《船舶控制電器與線路》。

顏本慈夫婦與本專欄記者合影


采訪整理:程鵬 李巍男 劉馨陽

攝影攝像:王文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