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施元祥,退休老教師,生于1931年10月,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1980年調入鎮江船舶學院,原基礎部副主任。
學校從上海搬遷到鎮江辦學后,領導不斷地對學校進行改革,我工作上的想法很多是受到陳寬院長的影響。在陳院長等領導的帶領下,基礎部的教學逐漸脫離以往的中專校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本科教學,學校也隨著一步步發展壯大。
我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畢業后在曲阜師范大學任教物理,1980年調到鎮江工作。我當時在鎮江船舶學院擔任基礎部的主任,還做過系部書記,基礎課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程。之前學校是教中等專科學校的課程,我原來所在的曲阜師范大學向來重視基礎課,我來之后就把曲阜師范大學的物理教學模式運用到了船舶學院,其他學校來的老師也會把自己的特點帶過來。久而久之就慢慢使用上了本科教學的課程,以往中專教師的教學模式得到了轉變。
當時有一個走讀班,一共30幾個學生組成一個班。實際上這個班的走讀生就相當于本科生,畢業的時候學校為他們頒發了本科文憑。我給他們上了一年多的物理課,當時就是按照大學本科來教的,而不是按照原來的中專教學模式。
為了提升教師隊伍,學校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吸收外校的教師,另一方面為了提高原來中專教師的業務水平,組織他們去聽外校教師的課,還有參加教研室的提高訓練等等。第三個方面,學校也會引進新畢業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
學校當時按本科建立教研室,有高等數學教研室、物理教研室、化學教研室等,這些教研室有好多教師受原來教師的影響建立起來,慢慢的,有好多原來的教師調回上海其他中專學校去了,這就改變了原來的教師隊伍。
那個時候設有電氣自動化、船舶工程、機械、焊接等專業,這些專業都需要上基礎課,為了給以后的專業教學打好基礎,我們都會嚴格按照本科的基礎課進行教學。高等數學,化學等基礎課都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我工作的時候,因為當時基礎課教育還很薄弱,所以沒有自己編寫教材,都是選用一些全國教材,譬如物理選擇天津的一本教材,真正自己編寫教材的是專業課程。
學校的專業大多圍繞造船行業,在招生的時候會考慮到分配的問題。學校畢業生分配工作地點大部分都是沿長江的幾個造船廠,比如上海造船廠、武漢造船廠等,所以主要在沿江的城市進行招生,學生畢業后分配工作地點離家近,也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
相對其他學校對教學的重視,我們逐漸意識到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所以,1990年的時候,學校安排我和幾個教師組建了高等教育研究室,這對于提升教師隊伍的水平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1992年我退休的時候,改成了高等教育研究所。老師們互相學習探討論文寫作,互相研究一些教育辦法,研究高等學校的教育規律,我們還組織教師到東北的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等地方參觀學習。高等教育研究所對于提高整個本科教學作用還是蠻大的,這也和當時成立研究所的目的相吻合。
采訪整理:萬旻 謝凌燕 劉馨陽
攝影攝像:萬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