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國華,退休老教師,1937年8月生,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55年8月參加工作,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任教,曾任管理工程系副主任。1988年調入鎮江船舶學院,1988年7月至1995年5月任四系(工業管理工程系)副主任、主任。
重回鎮江解鄉愁
我畢業于江蘇省丹陽中學,17歲就參軍了,去到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那時候大學學制是6年,第1年是預科,我感覺在預科期間主要是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了改進,收獲非常大。第一年的預科念完,就進入到5年制本科階段。我報的是海軍工程系,學習電機與消磁。在這個專業上了不到兩年,學校要成立一個導彈工程系,學生從各個系抽取,于是我被抽到導彈工程系導彈自動控制專業繼續學業。快畢業的時候,系領導找我談話,他開門見山地說,現在想把你留下來當教師,你干不干?想到自己是軍人,做了軍人就要無條件地服從需要,所以我選擇留下來。1969年的時候,哈軍工遷到長沙辦學,我轉入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工作,因為學校里沒有導彈工程系了,所以我轉到了管理系任教。
我一直有個心愿,就是葉落歸根,回到家鄉當一名老師。幾經輾轉,終于在1988年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回到了鎮江。那時已過知天命之年,我們從哈爾濱回到鎮江,回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家鄉,入職鎮江船舶學院。
憶往昔崢嶸歲月
我的愛人尹文琴是上海人,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醫科大學。但是我那時候在哈爾濱部隊里,為了不再兩地分居,她在1965年調到了哈爾濱。調去以后她一直在哈爾濱婦產醫院工作,在婦產醫院當了院長,后來又在計生委當副主任。她有一手好醫術,在哈爾濱也干出了一番自己的事業。1978年,她參加了援非醫療隊,在大沙漠里、在極端艱苦的環境中待了整整25個月。她還與毛里塔尼亞醫務工作人員協同配合,給一個婦科病人做過手術,在沒有血源、沒有水、沒有電的情況下做手術,成功給病人切除了一個27公斤重的卵巢腫瘤。當時毛里塔尼亞的報紙報道了,后來《人民日報》也報道了這件事。
跟我回到鎮江,我的愛人是做出了很大犧牲的。來到船院后,她就在學校校醫院工作,也發揮她的專業所長,為師生診療以及提供心理咨詢等。感謝我的愛人,一直支持我,并把家人照顧得很好。
入職船院干事業
來到鎮江船院后,我就到了四系(工業管理工程系)做副主任,分管教學。同時我也給學生上課,我上的是“工業技術經濟”這門課。當時系里共有100多位教職工,4個專業,分別是工業管理、經濟管理、會計和信息管理工程。當時的會計專業比較有特色,運用了計算機來搞會計業務。
那時候作為分管教學的副主任,我發現系里面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很少,只有七八位,其余都是30歲左右的青年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思考出來兩個辦法。一是組織老教師去聽青年教師的課,從4個教研室抽調了7位老教師,包括我一共8個人組隊去聽新教師講課。我會根據新教師上課的時間、地點和老教師的時間來安排聽課時間表,一周聽課1-2次,每學期從第4、5周開始,到第14、15周左右結束。每次聽完課之后,我們這個聽課小組就會坐下來討論,找出這位年輕老師講課的優點和不足。討論完之后,我會在腦子里面消化整理一下,再去找被聽課的老師,把大家的意見反饋給他,提出他的優點鼓勵他,指出他存在的缺點希望以后努力改進。在聽課制度實施一段時間后,青年教師上課的責任心增強了,備課也更加認真仔細了。另外一個方面是提高教材質量。當時管理科學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適合船舶行業的不多。我在系務會上要求,寫教材不要過于著急,要重點收集船舶行業方面的案例,再將管理理論和案例結合起來變成講稿印發給學生作為教學參考資料。除了分管教學質量,我還負責船舶總公司的干部培訓。我們負責安排課程,并和成教部加強聯系,將教學計劃報到成教部,我們還會征求成教部的意見開辦專題講座,盡量做到針對不同的班有不同方向的講座。陳寬院長也對我們負責的干部培訓班很關心,他還主動參加了干部培訓班的座談會,在座談會中啟發大家提出意見和建議。
幾年后,原來的系主任去了德國,我就成為系主任,開始全面抓四系的工作。那時候,在科研方面,我們系的會計電算化做得不錯,所以我積極支持他們編寫教材,吳君民和葛世倫編寫了會計電算化的教材,當時市面上這種類型的教材還沒有,他們編這個教材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再到后來,四系跟社會科學系合并了,張繼志任主任,我做黨總支書記,一直干到退休。我在船院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感情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