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成人毛片在线三,成人免费图片视频,美日韩短视频无码,在线视频中文字幕蜜臀

江科大的故事 | 船舶工程系發展歷程

作者:姚震華 部門審稿人:周春燕 攝影: 視頻: 單位:黨委宣傳部 發布時間:2022-05-17 投稿時間: 點擊量:2989

【編者按】作于1991年4月的《船舶工程系簡史》,由姚震華老師執筆,細致記錄了1979年到1990年之間,船舶工程系早期建設發展的過程。從樸實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尋求到學校升格本科辦學后,系部設置和人才培養的清晰脈絡,也能感知到在時代背景下,一代代江科大人前赴后繼培養棟梁之材的勤勉探索。謹以此文致敬前行開拓者,激勵后來人奮發篤行,向海圖強。

船舶工程系發展歷程

【作者簡介】姚震華(1933-2014)上海市青浦人,畢業于上海交大造船系船舶制造專業,1955年在上海船舶工業學校參加工作,曾先后擔任一系(船舶工程系)副主任(1983年8月-1984年2月)、主任(1984年2月-1988年1月)。長期從事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和科技服務工作,主要方向是船舶總體設計、船舶制造工藝及船廠起重運輸裝備設計等。曾主編造船工藝學講義、船舶概論、修船工藝學等。1986年,被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授予“勞動模范”。

船舶工程系成立于1979年,設船舶工程與船舶焊接兩個專業。船舶工程專業在1978年招收首屆大學本科生33名,船舶焊接專業遲一年,在1979年招收首屆本科生38名,學制均為四年。船舶焊接專業在1983年11月根據上級“脫帽、脫靴”拓寬專業面的要求,更名為“焊接工藝與設備”專業,于1988年從船舶工程系劃轉,與原基礎部的金相教研室合并,另成立“焊接與材料工程系”,至此船舶工程系僅設船舶工程一個專業,成為一個系一個專業的局面。

船舶工程系成立之初,共有教職工51人,教師37人,實驗室人員10人,總支、系辦、輔導員4人。根據學科性質的不同,劃分為四個教研室,即船舶原理教研室、船舶結構教研室附結構振動實驗、造船工藝附工藝實驗室、焊接教研室附焊接實驗室。各教研室都有一些基本骨干教師,為開展本科教學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后來又陸續從廠、所、院校引進了一些人員擔任專業教師,同時在現有的人員中進行整頓,調離了部分人員至其它崗位。為了保證本科教學質量,一切從嚴要求,對原來非教師崗位調來的人員嚴格試講制度,為站穩大學講臺作好前期準備。以后每年陸續分配來一些其他高校畢業的本科生與碩士研究生充實教師隊伍,成為新生力量。另一方面,為了跟上造船專業的發展,吸收新技術,加強對外聯系,不斷提高教師素質,經常聘請一些國內外學者來校講學。1984年起又聘請了4名國內著名學者為本專業的兼職教授。

一系85屆111班畢業留影

船舶工程專業的辦學方向按原六機部的要求是“側重工藝”,從國內造船業對人才需求出發,培養應用類的高級技術人才,有些國家也有稱之為“生產工程師”的。在學校升格前全國已有八所高等院校設置船舶工程專業,他們的辦學方向基本上偏重于理論設計,這樣全國每年有大批偏重于理論設計的畢業生,我們再循其后,毫無特色。因此,上級所提出的“側重工藝”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要堅持這個辦學方向也非易事,因為偏重于理論設計的船舶工程專業不論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等各個方面都比較成熟,可以借鑒。而側重工藝方向的專業只能通過摸索,廣泛聽取校內外專家的意見,掌握造船工業動向,逐步完善。另一方面,我們的教師在上學與工作期間基本上都是側重理論設計的,如今要轉向側重工藝這一方向,確非易事。我們從本專業開辦初期就非常重視辦學方向,制訂了具有特色的教學計劃,并逐年修訂與完善。開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專業課,諸如計算機輔助船體建造(數學放樣與數控技術)、精度管理、造船工藝裝備、生產設計和焊割操作實習等課程。

1985年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學習國內外先進的造船方法,我國造船模式也面臨根本性的改革。船體、舾裝、涂裝一體化的生產模式正在推行,因此要求畢業生不僅具備船體的知識,同時還要有舾裝、涂裝方面的知識,系里即著手調研舾裝方面人才的培養,這也符合“側重工藝”要求的。首先在本科生中開設了“生產設計”課程,自1987年起每年都有以“生產設計”為題的畢業設計。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在1986屆的三年級學生中抽調了30名學生成立舾裝專門化,但就其教學計劃與內容而言仍在探索之中,尚有可商榷之處,事物總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要辦好一個專業,除了要抓好教師隊伍的建設,實驗室的建設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船舶工程系在向大學穩定過渡的同時,即著手籌建流體力學實驗室、結構振動實驗室與工藝實驗室。

1985年原屬二系的流體力學實驗室劃轉到船舶工程系,在此基礎上開始籌建循環水槽、風筒與波浪水槽,三項設備委托702所設計并通過審查,后因經費不足及其它原因而未能上馬。1987年在自籌資產的基礎上,因陋就簡,自己動手設計施工,利用原有的倉庫建成一座淺水池,總共只花了15萬元,經國內同行專家鑒定,測試精度均達到國內現有水池的精度。結構振動實驗室原計劃建立結構試驗平臺,在完成全部設計任務后,也因經費不足而未能上馬。在1990年該實驗室的大部分人員連同測試與分析儀器一并劃歸新成立的綜合研究所。1990年末,結構試驗平臺再度上馬,計劃在1992年建成。工藝實驗室的主要方向是計算機輔助船體建造,從1982年起陸續添置了數控繪圖機、MC-6800、OBM等PC/XT多種設備,并承擔了本專業全部專業課的上機任務。各實驗室的建立限于經費、場地、人員配備等原因,發展尚不夠理想,只能說是尚在建設階段。雖然如此,實驗人員還是積極努力,很好地完成各實驗任務,并開展科研任務。

一系90屆86111班畢業留影

教材建設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先后完成了《船體制圖》《船體結構》《船舶概論》《造船材料與防腐》《船舶設備》等五本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與出版。其它各有關的講義、習題集、實驗指導書等均已完整配齊。

從1978年經全國統考招收首屆本科生算起,船舶工程專業至1990年已招收了26個班級,學生約780名。已有九屆學生畢業,約540名。其中約70%的畢業生分配在中船總公司所屬的工廠、企業,少數學生分配到設計和科研單位,根據各單位對畢業生質量反饋的信息看,基本上是滿意的。還有部分畢業生直接考上碩士研究生,得到進一步深造的機會。

1986年與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聯合招收碩士研究生2名,他們在哈爾濱研修基礎課一年后再來我系繼續上學位課并完成論文及答辯。

在為地方服務方面,除了每年有15%的本科畢業生留在江蘇省造船企業工作外,我系還為地方船廠舉辦了2期“小型船舶設計與制造”短訓班,為江蘇省船檢部門培養了2期船舶檢驗崗位證書班,這些學員通過一年半的學習,業務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如今絕大部分已成為地方造船廠及船檢部門中的骨干。

船舶制造工藝教研室在船舶工程系辦公樓前合影(1987年)從左到右:竇培林、王自力、朱駿、張樹鋒、姚震華、范邦興、胡毛字、蔣志勇

 一九九一年四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