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成人毛片在线三,成人免费图片视频,美日韩短视频无码,在线视频中文字幕蜜臀

我和江科大的故事 | 長風破浪 砥礪前行

作者:劉同明 部門審稿人:周春燕 攝影: 視頻: 單位:黨委宣傳部 發布時間:2022-06-13 投稿時間: 點擊量:4221

【作者簡介】劉同明,1945年8月生, 1970年7月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同年7月分配到第六機械工業部(六機部)431廠(現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工作,1972年11月調入鎮江船舶工業學校(雷競技ray官網前身),參與了計算機專業的創建和建設。歷任計算機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電子信息學院院長、教研室黨支部書記等職。2007年退休后從事艦船裝備綜合保障的研究和開發至今。

 一、創建計算機專業

創建雷競技官網的計算機專業雖算不上艱苦卓絕,但至少是困難重重。1975年,以夏祖勛老師為首,創建了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增設了計算機原理和BASIC語言等課程。1978年,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這是雷競技官網發展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當時的三系只有船舶電氣自動化專業,根據學校學科和專業建設要求,三系需要再增加一個專業,教研室主任夏祖勛老師組織開展了廣泛調研。

當時創建這個專業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一是缺乏基礎,校內沒有相關或相近專業;二是師資力量薄弱,不僅老師少(當時只有夏祖勛、顧建業、陳保香、翁妙鳳、魏元鳳、楊麗君、劉同明等幾個老師),而且都是非計算機專業畢業,也從來沒有接觸過計算機;三是專業實驗條件就是一張白紙;四是1981年就要開始招生,百廢待興。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是為了國家需要,硬著頭皮迎難而上。1981年第一次招收本科生,是當時招收計算機本科生比較早的高校之一。我有幸擔當了這個班的班主任。

為了解決師資問題,學校組織現有老師去南京大學、上海交大、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進行半年不等的進修。我去上海交大進修了計算機原理和操作系統,在南理工進修了計算機體系結構。和他們的學生一起聽課、做實驗。老師在講課中結合科研體會,往往一堂課就能講幾十頁內容,信息量很大;老師答疑也是不厭其煩、循循善誘;深夜上機實驗經常可以看到老師現場指導學生。進修期間,我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也明白了老師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既要教書也要育人,還要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讓學生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看待問題的高度,打開自身格局。

我們這些參與創建專業的老師,限于非科班出身,專業造詣不及現在的年輕老師,眼界也不那么開闊,但每個人都兢兢業業,希望能干出一番事業來。夏祖勛老師對待教學異常認真,為了上好離散數學,專門去其他學校進修,備課筆記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學習范本。翁妙鳳老師每次上課前都會提前到教室,把要點工工整整地寫在黑板上,令我印象深刻。

從1982年開始,陸續補充了一些重點大學畢業的“科班”生,師資狀況得以緩和,這些年青老師也是立馬上任,連助教的機會也沒有。計算機專業只有一臺微機,還是港商贈送的,“獨生子”;計算中心有一臺“719”機,面向全校,教師和學生黑天白夜輪班倒;小型計算機實驗要到江蘇大學進行。盡管辦學條件不盡人意,依靠全體教師的師德、擔當、敬業和團結,克服了重重困難,比較順利和出色地完成了1981級學生的培養任務,并有3名畢業生分別考取了中科院計算所、東南大學和合肥工業大學的研究生,在學校放了一顆小“衛星”。

在創建計算機專業的前幾年里,工作重點是:初步構建教學體系,編寫適用的教學大綱,逐步建立課程體系;增強師資力量,提高教學水平;初步建立實驗教學環境。當時限于師資力量和科研條件,科研總量幾乎為零。

二、建立獨立的計算機系

計算機專業經過1978-1988十年的建設,師資力量和實驗條件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和改善。1988年,計算機與船舶電氣化兩個專業分開,成立計算機系(七系)和自動化系(三系),這是雷競技官網計算機專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標志著雷競技官網有能力獨立建設計算機學科專業。從此,計算機專業進入了一個新的建設時期。顧子天老師是計算機系第一任主任,總支書記是陳保香老師,副主任是陳稆。

顧子天老師是從西安交大調來的,非常重視科研和成果轉化。在他的帶領下,計算機系的科研有了良好的開端,那段時間承接了廣州造船廠、山西侯馬874廠、常州武進紡織機械廠、鎮江港務局等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完成,有力地推動了教師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1990年下,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吳瀚聲老師接任計算機系主任,黨總支書記還是陳保香,副書記是生佳根,副主任有劉同明,后來增加了吳陳。

這段時間,計算機系的建設方針和措施有:(1)提高教學質量是核心,教風和學風建設是保證,CET-4通過率和畢業設計質量是標志;(2)以科研為導向,鼓勵教師參加科研和撰寫論文,帶動師資隊伍建設;(3)以1995年申報計算機應用碩士點為目標,組織師資隊伍建設和科學研究。

系領導齊心協力,按照上述方針開展各方面的工作。例如,負責科研的系主任吳瀚聲,開辟了人工智能研究方向,還與哈爾濱工程大學聯合培養了研究生;黨總支書記陳保香在高質量完成“微機與接口”新課教學任務的同時,全力為教學和學生工作保駕護航;我時任系副主任,主管教學工作,和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生佳根同志把提高英語等級考試通過率作為一項專題工作,請了英語系的老師進行課外輔導,從而使計算機系的英語等級考試通過率在全校名列前茅。所有老師都非常重視課堂教學,認真備課,精心教學。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翁妙鳳、歸寶琪、魏元鳳、楊麗君等一批老師的教學態度和質量,都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肯定。顧建業老師是幾任班主任,他既是學生的老師,也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對學生體貼入微、關懷備至,被學生當作“父親”一樣看待。

這段時間,計算機系的科研和論文論著取得了長足發展,其標志性事件是在1995年國家教委批準雷競技官網建立計算機應用碩士點,并且是當時雷競技官網新建專業中最早獲得碩士點的專業之一。特別要說的是,年青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術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王士同、吳陳、曹奇英、胡廣朋等都是計算機系的佼佼者,他們發表和出版的論文論著,為獲批計算機應用碩士點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系與七系的關系應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1988年之前船舶電氣與計算機兩個專業組成了三系,1988年分為兩個系;1996年,出于信息學科整體建設的需要,學校又將三系與七系合并為電子與信息系,系主任是吳瀚聲,一年后王士同接任系主任;黨總支書記是方顯進,張憲生是副書記;副系主任有王建華、吳陳、劉同明;劉同明退任后曹奇英為副主任。2000年秋,我接任系主任,黨總支書記是張憲生,高健任副書記,副主任有蔣貽廉、鄧志良和曾慶軍。2001年春,鄧志良接任總支書記。2002年,電子與信息系改名為電子信息學院。2004年春,我離任院長,鄧志良成為電子信息學院的第二任院長,生佳根任總支書記。2006年鄧志良調離后張再躍任院長。2008年,電子信息學院再次拆分為電子信息學院和計算機學院。

四、院長生涯中的二三事

2000秋,學校希望我任系主任(后改稱院長)。校長吳立人代表黨委找我談話時,我表了兩點態:第一,已過天命之年,如有更好的人選,希望另行考慮;第二,作為黨員,服從組織決定,并盡我所能做好工作,同時希望組織盡早安排年富力強的同志接任。

任職期間,做了以下幾件我認為有比較深遠意義的事。

加強科研,以科研促教學,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當時,電子與信息系是全校最大的系,但是科研總量與系規模極不相稱。針對這種情況,采取了三項措施:召開全系科研大會,動員全系教職工大力開展科學研究;重組和優化科研隊伍;制定了相應的科研激勵政策。例如:為每個科研團隊配備了專門的研究室,利用創收收入補貼科研和論文論著等。經過全系教職工不長時間的努力,科研總量有了顯著提高。

規劃了碩士點的增設工作,以此為目標推進其他學科建設。當時,全系只有計算機應用一個碩士點,通過整合和積極申報,經過幾年努力,終于拿到了自動控制、電子信息技術、模式識別等碩士點。

制定了師資培養計劃。根據電子信息學院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需要,積極組織教師到重點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以及到國外作訪問學者。例如,吳陳去了美國做訪問學者;吳小俊、韓斌、高尚等到外校讀了博士,不包括學院其他專業的老師。

積極引進海外人才。記得有一個加拿大博士,鎮江人,是美加幾個刊物的審稿人,在學院工作了幾個月,重點是教會大家寫論文,如何提高在國外刊物上發表論文的命中率。

雖然我在擔任院長期間盡了心,也盡了力,但也許只有苦勞,談不上什么成就,現在回想起來深感慚愧,借此機會,再次感謝學校領導和全院教職工對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五、為國家健康工作50年

我的學生對我有一個共同的評價,就是認真。每一堂課我都會精心準備,學生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也會一字一句幫他們修改。但是學生也不會認為我很嚴厲,因為平時我和學生以及年輕教師相處融洽,喜歡和他們交流互動,由此感受到年輕人思維的活躍。

從2000年開始至今,我一直堅持研究和開發艦船裝備綜合保障,算起來有20多年了,拿到了一些大項目,也獲得了國防科技進步獎,為學校做出了一定貢獻。綜合保障是一個交叉學科,涉及裝備、系統工程、管理、信息等學科專業,事關國防裝備建設和作戰能力提升大事,也是國家非常重視和大力投入的領域。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大學讀書時,學校有一個口號:為國家健康工作50年,我做到了。而今,我已“進”黃昏,夕陽無限好。衷心希望學院繼續圍繞船舶特色,找準突破口,捏緊拳頭形成合力,集中力量謀求更大的發展。老師們在重視教學、重視理論的同時也要重視應用,科研、教學、產品“三結合”,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采訪、整理:萬旻  謝凌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