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成人毛片在线三,成人免费图片视频,美日韩短视频无码,在线视频中文字幕蜜臀

桑榆非晚寫春秋 | 李炳義: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作者:張馳 謝凌燕 部門審稿人: 攝影: 視頻: 單位:離退處 發布時間:2022-11-15 投稿時間:2022-11-15 點擊量:2133

【開欄語】師者如光,以微芒點燃求真明理的星盞;師者如舟,以片葦渡遠航人去遼闊水岸。為傳承和發揚尊師重道傳統,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黨委宣傳部特推出“桑榆非晚寫春秋”專欄,通過訪談優秀退休教師,記錄三尺講臺的熱血丹心。在一段段真情涌動的回憶里,在一個個娓娓道來的故事中,體悟老一輩教師愛崗敬業、勤勉務實、拼搏奉獻的精神。杏壇春滿,弦歌不輟,精神薪火相傳,信仰生生不息,教書育人的情懷熠熠生輝,激勵后輩繼往開來,接續奮進。    

人生少年之時,他在不同的求學階段都遇到幾位好老師,也在老師的影響下選擇了師范專業,畢業后40年如一日,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孜孜以求成為一位“開啟智慧大門的智者”。耳順之年到來之際,桃李滿園的李炳義淡出管理崗位,一邊梳理糧校時期的發展歷史,一邊捧起曾經沒有時間去閱讀的書籍,“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讀書已經開始了。”

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借用瞿秋白的標題“多余的話”,在學院組織的院史報告會上,李炳義的開場白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這位依然風度翩翩的為人師者,曾經也是一名熱血青年。

李炳義入職的上世紀80年代,江蘇省鎮江糧食學校剛剛新建,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除了從各地引進調入的老同志,更多是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年輕人。在地處偏僻的南校區,快樂的年輕人們在教學前輩帶領下交流切磋,學習怎樣當好一個老師。他們用兩部電影名來戲稱山溝溝里艱苦的校園生活——在《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里有一群《與魔鬼打交道的人》。就這樣,年輕人李炳義開啟了他的教師生涯。

他注重對學生的思想引領,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探索總結了高校教師立德樹人的實現途徑,在課程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我從來不上‘水’課。”他把嚴格要求和對學生的滿腔熱愛有機結合,既施父母之愛又施嚴師之教,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不同時代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甚至于你的語言,都要去思考怎么盡量接近他們。”

“做個好老師語言必須過關”。他曾經天天聽新聞聯播,糾正自己的普通話,學著字正腔圓,也曾經很認真地學過侯寶林大師的相聲,學會詼諧幽默。“相聲是語言的藝術,怎么抖包袱、怎么表達,和一名老師所需要的語言藝術是相通的。所謂的抖包袱就像啟發式教學,可以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有一次走進課堂,他開場剛說“今天出門碰到一個女司機”,馬上就有女生站起來指出老師你這個說法不對。“我說你且慢,我今天這么說不是要歧視女性,是跟接下來的教學內容有關。”李炳義當天授課的重點是旅游就業,從一個職業場景代入,分析不同行業對女性就業的友好度,引導學生做出最適合自身的職業選擇。

在一個學生評教網頁上,可以看到不少學生留言:“上課能讓人不走神的老師”“認真負責,為人師表”“老師講課很全面,講的不錯”……從事教育工作40年,李炳義先后榮獲“江蘇省糧食系統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0多個,但他最看重的還是校“教學優秀教師”。

不待揚鞭自奮蹄

1984年,22歲的李炳義任職糧食學校基礎科教研室主任。1992年開始,先后任糧校校長助理、副校長。1999年糧校并入華東船舶工業學院(雷競技ray官網前身),先后任職業(應用)技術學院副院長、南徐學院副院長,2008年競聘擔任南徐學院黨委書記,后任南校區管委會主任、黨工委書記,糧食學院黨總支書記。

“總體很順,沒留什么遺憾。”他如斯總結管理工作經歷,也跟學院青年教師報告了4點個人體會——“團結就是力量”“順勢而為乘勢而上”“入主流、走正道、爭一流”“有為才能有位”。

“在管理崗位,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無私奉獻。”對待工作,“我都是如履薄冰,有一種‘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除此以外,“要把事情當回事去做。”旅游管理實訓中心建設、南校區機房改建,他從總體設計到局部細節裝飾,甚至于質量把控,都細致調研多方請教,不遺余力。“做工作上的事都比做家里的事還要認真。這樣就沒有什么做不好。”他認為管理還必須要汲取眾人智慧,要善于抓取目標任務的著力點和突破點。2015年6月初的一場特大暴雨,導致南校區部分圍墻倒塌,洪水和泥沙涌進校園,第一綜合樓、圖書館一樓、學生宿舍12號樓水位及膝。面對突發災害,李炳義沖鋒陷陣,挽起褲管和教職員工一起做好安全防護和疏導清理工作,確保了校區安全并在其后迅速修復。積極投身原江蘇省教委專業現代化試點、同心奮戰以全省第一通過重點中專辦學評估、獻計獻策助推并入高校、創辦新專業、榮膺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創建江蘇省“模范職工小家”……和同事們經歷的每一個攻堅時刻,現在都成了他記憶中的“美好瞬間”。

  臨近退休之際,李炳義受命恢復重建糧食學院,在廣泛調研后撰寫了糧食學院可行性論證報告。他提出了“辦一所對學生有吸引力、對行業有貢獻度、讓校友有榮耀感、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行業特色學院”的發展愿景和“用‘糧心’做事,求良性發展”的發展思路,探索傳承“四無糧倉”精神,建設特色學院文化。實施與江蘇省糧食局的戰略合作,推進與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的全面合作,攻堅克難、廣泛交流,為學院的持續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學院首屆畢業生考研錄取率27.3%,其中2/3被雙一流高校錄取,學院順利取得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

不到長城非好漢

1996年,李炳義被評定為高級講師;2015年,被評定為研究員。他曾主持或參與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子課題、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研究課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軟科學課題等20多項。他自嘲“除了教育教學研究,還研究了吃喝玩樂,一個是旅游,一個是糧食。”

作為學校旅游管理專業主要創辦者,他實施了系列教學改革措施,構建了“一條培養主線、兩種資質證書、三大實踐訓練緊密相連”的教學體系、“三明治”式教學模式、“階梯式”實踐訓練架構,形成“產學合作、工學結合、雙證融通、學以致用”的辦學特色,教學改革成果榮獲校教學成果特等獎。“一要熱愛,二要立志,三要學習,四要勤奮,五要堅守。”走過風華正茂,歷經教育改革,千帆競渡過后,他期許青年教師始終保持“五心”——熱心、愛心、決心、信心、恒心。

熱愛是從事教育事業的不盡動力。他寄語后來者“不做教書匠,誓當名教師”,明確個人發展的定位和規劃,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擺正“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關系”;認真備好課,既備教材也備學生更備教法,常備常新,持續改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潛心教書育人。

“任教四十余年,無怨無悔;感恩有你相隨,青春永駐;一生教書育人,不忘初心;如今解甲歸田,安得其樂。”李炳義的案頭擺放著《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這是他退休后讀完的第二本書,“燈下讀書,感覺還是很快樂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