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陽光傾灑在辦公桌旁的一圈綠植上,張巧念帶著從容、自信的微笑注視著滿目生機:“回顧職業生涯,最滿意的事情是做了正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正確選擇,這很好。”QQ上她的個性簽名20多年從未改變——“心向,往之,永不悔。”堅定、有力,一如她渾身散發出的知性與干練。
心向:堅守初心,朝向真善美
1990年進入學校團委,1998年轉到經管學院管理工程系,期間張巧念在教研科、評估辦短暫工作過3年。去往學院工作的那一年,她正從而立走向不惑,再一次站在職業生涯選擇路口,思考該何去何從?
“思考的結果就是我挺適合做學生工作。回想自己相對來說做的最滿意、最愉快的事情,就是在團委跟學生干部打交道。”在進行職業規劃的時候,她腦海里浮現的都是和學生在一起做活動的場景,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那些可愛優秀的學生。至今,她還能清晰回想團委工作時期組織開展活動的情形,帶領一群學生干部滿懷激情的策劃、布置、總結,一波波精彩活動給當時的同事和領導留下了做人做事“比較落地、實實在在”的印象。
“然后申請到管理工程系做班主任,那時候別人都不愿意過來。”36歲的她一腔熱血渾身是勁,“干什么不是干,我非常清楚我的選擇。”從沒有做過班主任的她,開始努力自學和向他人學習,只要有機會,各種業務技能培訓都報名參加,認認真真學習、認認真真考證、認認真真實踐。“我做人做事的想法比較質樸,就是想把事情做好。那怎么做好,就是要不斷學習。我不想成為可有可無的人。”她一邊學習心理學和生涯發展理論,一邊組織形勢與政策課、心理課、就業指導、大學生生涯發展與規劃課教學,一邊開展教育教學管理研究。遇到瓶頸時咬牙堅持,一本人民大學李德厚教授的《價值論》,被她反復勾勾畫畫,幾乎要把整本書翻爛。
2014年,張巧念老師獲評“江蘇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此前曾兩次入圍“江蘇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擔任班主任、輔導員工作20余年,她先后獲得學校“黨員服務之星”“我最喜愛的輔導員”“輔導員標兵”“師德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所帶班級1次獲評省級先進班集體、3次獲評校級“優良學風班”,所帶黨支部3次獲“先進基層黨組織”。2016年,她被學校評聘為一級輔導員。
往之:有目標的努力,想要的都正在路上
“第一次給學生上形勢政策課,當時臺下100多學生瞪著大眼睛看我,感覺自己顫抖的和篩糠一樣。”從站上講臺到站好講臺,張巧念直言生涯咨詢師培訓帶給自己的提升巨大,讓她在團體輔導、選修課教學、就業指導課等工作中建立了自信。
在做專項團體輔導時,她會根據學生實際,分成學優生、學困生、貧困生不同群體,進行認識自我與確立三觀等專題教育。學優生團體輔導中,張巧念老師帶著他們一起思考,理順邏輯,幫助他們深化認識,縱深體驗。她發現“做”這一塊是絕大部分學優生的困難。于是在四六級考試前,她讓學生把每天怎么去練習、刷多少卷子、聽誰的口語,每天練多少時間都一一羅列出來,將成長發展夢想的追求,落地于自己的發展規劃,細化于每個目標,“切碎”成每天的任務,這樣保證了他們在“做”這一塊的具體實踐。
根據她對往屆學生群體的追蹤發現,但凡能夠取得更大成就的學生,工作學習生活中均表現出一定的組織與領導能力、多學科學習和應用能力,以及發現、鑒賞和創造真善美的思想品味和審美能力。而這無不與他們在校時,所擁有的高成就動機、強自我效能感、多學科涉獵實踐、熱心工作服務同學,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等有著緊密關聯。
“好習慣的養成是有周期的,堅持了這個周期習慣就養成了。好習慣多了,就成為優秀了”。張巧念通過心理學指導學生養成一個個優秀的習慣,或者是讓優秀變成習慣。每帶一屆學生,第一年的第一次班會,聽到“學習”學生臉上是程度不同的排斥。“我這個人對‘3’很敏感,老祖宗說事不過三,有些事情我講3遍,再講下去就是絮叨,絮叨的話學生就討厭了。”針對學生需求,她不厭其煩講有利于他們的事情,每次班會都會看到學生臉色的變化,到最后都是認真的傾聽。
“別貪心,你不可能什么都擁有;別灰心,你也不可能什么都沒有。”她很欣賞這句話蘊含的哲理,因為各種體驗和經歷讓她領悟到,“經過一番努力之后,所有你想要的正在路上。”
永不悔:堅持做正確的事情
“巧姐”“巧姨”,是很多同學私底下對張巧念的稱呼。三尺講臺上氣場強大的她,一度曾被學生認作“嚴厲”“敬業”“負責任”的代名詞。兩年前有一次女兒跟她說“媽媽你當年很強勢”,她聽了一愣,“心里面有點難過。”又進而想到,自己在女兒眼中是這種形象,那么在學生當中也應如斯,“說好聽是負責,說難聽點就強勢了。我說我堅持讓你做的,你現在覺得怎么樣?我女兒一句話都沒有。”如今走上教師崗位的女兒和她處成了朋友,兩人無話不談,前兩天還問她買的牛仔褲配什么樣的靴子。
“我認為正確的事情就會堅持下去。”張巧念帶過一屆金融工程的學生,最初讓學生以宿舍或者好伙伴為單位組成學習小組,每周小組長要對一周學習情況做簡單記錄。比如有沒有問題?是什么問題?然后每半個月,她都會將小組長召集起來了解情況。“當時班長是不配合不支持的,他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這么做沒有用處。”聽了學生想法后,她沒有批評,“我做事比較看長遠,不會計較一時得失。”這樣堅持了兩年后,最終這個班將近1/3考上研究生,那位班長也推免到蘇大。離校前他特意找到張巧念老師說,“我心情比您更激動,感謝當時您這么堅持。”
“幫助青年人的事情是好事,是善事,是積德的事。只要給我機會我就會一直做下去。”回顧職業生涯經歷,她覺得教育要做到尊重(差異)、理解(境遇)、寬容(無知)、體諒(感受)。“既然在這個崗位上,那就應該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如果對自己不負責任,也不可能對學生負責任。”她希望年輕老師能夠做到“堅守你看重的人,做你勝任的事——尊重自己,尊重別人,尊重人和事物的發展規律,是每一個人獲得生涯發展的價值所在。”
談及退休之后的規劃,張巧念一臉燦然:之前一直在做的學優生團體輔導還會持續推進,成長驛站和成教學生的生涯發展與規劃工作也在逐步實施。豐富的活動安排讓她感覺所學皆能所用“是很幸福事情”,惟有不遺余力將熱愛的事業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