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開春“江蘇省教學名師”正式下文時,榜上有名的雷競技ray官網袁愛華教授正在忙碌中迎接日升月落。“每個寒假會安排1件重要的工作,今年是準備第三屆江蘇省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常年堅持“白加黑”“5+2”無休工作模式,她自言“道阻且長,但樂在其中。”
始終如一,不忘初心踐使命
“從一個農村姑娘一路走來,得到了許多老師、同事和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幫助。”至今袁愛華一直感念“亦師亦友、如父如兄”的中學老師繆碩、大學老師沈明、碩士生導師曹陽、博士生導師陸路德等,“以他們為榜樣,立志當一名好老師。”
畢業離校14年,唐麗回憶校園時光倍覺溫暖:“老師教導我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事,要腳踏實地。”2006年袁愛華在國外學習期間,得知唐麗家庭困難,主動借款5000元讓其還清本科期間貸款,并順利完成碩士研究生學業。畢業找工作,唐麗又在袁老師推薦下順利入職江蘇索普集團有限公司,其后遵循恩師指點一路提升自我,如今已成長為集團技術骨干。
碩士研究生劉文艷自2003年本科期間就參與袁老師主持的《物理化學網絡多媒體課件》開發,獲教育部第六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優秀獎。“碩士期間,發現八氰合鉬酸鉀在培養單晶過程中經常會被還原,百思不得其解,后來導師和我一起做實驗,細心的她發現是光引起的,并指導我成功解決了該問題。袁老師遇到難題,從不輕言放棄,鉆研文獻,不斷試錯,直至成功的敬業精神,一直對我影響深遠。”
“最讓我佩服的是她似乎永遠精力充沛,一直能保持高效率工作,做每件事都能全力以赴。”孟春鳳記得2020年讀博期間,學院讓其撰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書。“面對這項早就知道結果的任務,我就依葫蘆畫瓢草草寫了一個初稿。沒想到袁老師看后提了很多意見,從框架到細節一一指導,電話打了1個多小時。我感覺幾率是零,可是老師對幾率是零的事情還能這么認真。”事后袁愛華告訴孟春鳳,每個寫基金的都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哪怕沒有成功,也會從中得到收獲。從這件事孟春鳳感悟到,“袁老師成果豐碩絕不僅僅是抓住了每一次機會,而是每件事都用這樣的態度去完成,熱愛并執著!”
30年耕耘不輟,袁愛華培養輸送上千名莘莘學子,影響帶動數十名中青年骨干教師,曾獲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優秀共產黨員、省“五一巾幗標兵”和校教學名師等榮譽。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孫文是2000屆應用化學專業校友,心中的恩師“嚴而有愛,平易近人,是大家的良師益友。”
潛心教學,一生情懷篤定行
從教30載,袁愛華最難忘2008年國慶期間校友返校時,“記不得是哪一位學生,一來就要找袁老師。看到我激動地說,您還記得我嗎,當年上您的物理化學課,我每次都是搶第一排座位,好喜歡您的物理化學課。那一刻我真的好滿足!”三尺講臺、一生情懷,她篤行堅毅擔當教育、管理雙職責,近10年平均理論教學工作量達128學時,近6年在學校組織的學生評教中均為優秀等第。
一生執教,終身學習。自2000年以來,她帶領物理化學教學團隊,針對“課程思政融入難、內容抽象理解難、高階思維建立難”的教學痛點,以學生為中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融合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和BOPPPS、PBL、TBL等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模塊化重構教學內容,立體化建設課程資源,情境化創設教學環境,多元化完善考核評價,建設成效顯著,2008年獲江蘇省精品課程,2021年獲江蘇省首批線上一流課程。
面向海洋強國和綠色船舶需求,袁愛華將學科前沿、工程案例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學內容,帶領團隊開發金屬腐蝕與防護、船舶綠色涂裝、船舶涂裝VOCs 治理、海水淡化等行業特色鮮明的思政案例和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深入挖掘物理化學課程蘊含的思政素材和哲學思維,結合學科發展史、科學家風采、“卡脖子”技術等,加強學生綠色理念、科學思維、創新意識、家國情懷、工匠精神、學術道德等培養,傳承江海襟懷、同舟共濟、揚帆致遠的江科大“船魂精神”。
2008屆應用化學專業校友、江蘇省特聘教授程明回憶當年聽袁老師講課,“重點突出,思路清晰,語言生動,深入淺出,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內容有機融入物理化學原理在日常生活、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身正為范,孜孜以求勤耕耘
在校園偶遇袁愛華,永遠是行色匆匆,似乎每時每刻都在思考著。
“作為她的第一位碩士生,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她始終保持對學術研究的高度敏銳。”2005年周虎碩士畢業后留校任教,2009年開始申報基金,袁老師建議他以新型儲氫材料為切入點進行申報,經過兩年不斷積累終于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2014年,鑒于動力電池面臨的發展瓶頸,袁愛華轉而開始關注新能源領域中的儲能電池及相關材料研究,洞察到該方向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研究熱點。這一獨具慧眼的預判成功搶占研究先機,并指導周虎再次獲批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
2017-2018年,袁愛華在參加多個國際及國內學術會議后,基于對前沿文獻的深入研究和精準把控,又將目光轉向全固態儲能電池,并認為該方向在未來將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和廣闊的應用前景。而這一基于對科研工作的高度敏銳和不斷自我突破的再次轉向,使她成功申請到第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如今,深耕科研30載的袁愛華已成為無機納米材料領域的“行家里手”。
“有了家庭和事業之后,重新回歸學業其實很艱辛。”李秋霞博士坦言,“讀博期間和工作之后,袁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和支持,使我畢業之后很快就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科研之外,我從導師身上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更加注重修養德行,心存感恩,學會平和。”
汪萍博士選題階段,自信滿滿地選擇了一個熱點方向,跟導師談了想法,“袁老師沒有直接否定我,而是問,你覺得做科研的目的和意義是什么?”袁愛華告訴她,科研的魅力是問題導向,在不斷試錯碰壁之后找到屬于自己的穩定的研究領域和方向。“每一次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都可以跟袁老師討論,她會不遺余力地給予我們指導和幫助。”
治學嚴謹、甘為人梯的袁愛華,主持省級重點教研教改課題2項、一般課題1項,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省級一流課程和精品課程3門;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3項和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課題等,入選材料化學江蘇高校“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二等獎、中國石油與化工聯合會科技進步三等獎等;指導學生獲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一等獎、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省優秀畢業設計團隊等。
從“校教學名師”到“省教學名師”,她感覺壓力更大了,“未來的教學改革將以國家戰略和行業需求為導向,秉承學校船舶與海洋辦學特色,以一流專業(課程)建設為落腳點,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力爭成功申報物理化學國家級一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