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级成人毛片在线三,成人免费图片视频,美日韩短视频无码,在线视频中文字幕蜜臀

我和江科大的故事丨謝祚水:我這15年

作者:謝祚水 部門審稿人:周春燕 攝影: 視頻: 單位:黨委宣傳部 離退休工作處 發布時間:2023-02-16 投稿時間: 點擊量:2831

  

【作者簡介】謝祚水,生于1939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潛艇設計制造專業,1987年調入鎮江船舶學院,曾任船舶與海洋工程系主任。  

1987年9月,我從哈船院調入鎮江船院,在船舶與海洋工程系擔任系主任,直到2002年退休,一共15個年頭。這期間,除了培養眾多碩士研究生,承擔少量本科教學任務外,我跟我的團隊(附后)通力合作,為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科研和社會服務、實驗設施建設作出了一些努力。

大力培養和引進青年骨干教師

要辦好專業,首要的是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起初,船舶與海洋工程系教師隊伍數量不足,任務單一,于是我決心加強培養力度。

系里出臺了一些有助于青年教師成長的措施:主要課程都成立教學組;新教師試講、聽課制度;較大的科研項目都有青年教師參加的項目組;教師外出實習、培訓有額外補貼,允許教師用科研經費購買計算機并帶回家使用;建立了自購一定額度圖書的報銷制度;生病的教師會特別關照,年度工作量不足時不扣基本工資,還有適當補助;有意縮小崗位津貼級別差額;住房分配時請房產處給青年教師盡可能的照顧;青年教師兩地分居,協助人事部門及時辦理;每次職稱評定前,有序預先公開評定計劃等等。

系里推薦了一部分青年教師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王自力、王琦、劉建峰、姚震球、姜朋明、張健等人,分別考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同濟大學、702研究所,竇培林、朱駿送入武漢理工大學,蔣志勇進入江蘇大學,尹群、王林是與哈船院聯合培養的研究生。后來這些人都學成回校。為了加強船舶流體力學的教學力量,從哈船院引進朱仁慶、王志東、楊松林;為了加強船舶工藝學科,從相關船廠引進了馬小平、管義峰、楊敏等人。

這樣就逐步形成了船舶流體、船舶結構、船舶工藝三個學科梯隊,為提高辦學層次打下了基礎。如今他們大都成為了雙肩挑的優秀人才,其中擔任過學校領導的有校長王自力,副校長姜朋明,學院院長王自力、蔣志勇、王林、姜朋明、竇培林,教務處長尹群,科研處長蔣志勇、王志東,設備處長姜朋明、姚震球,學院書記朱仁慶、張健等。

我們確定了“踏實、拼搏、和諧、奉獻”的系訓,要求每個教師都踏踏實實,努力拼搏,和諧共處,甘于奉獻地做好每一項工作。船舶工程系的教師隊伍是一個優秀集體。

專業建設逐步加強

教學要提高質量,教師要有發揮才能的場所,必須加強專業建設,努力提高辦學層次。

為此,我們在單一船舶工程專業的基礎上,適應形勢,創辦了船舶舾裝專門化,申請開辦了港口與航道、建筑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在與哈船院聯合培養碩士生的基礎上,成功獲得了船舶與海洋工程、土木工程兩個碩士點。在申報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點時,國務院學位評定委員會以80多分的成績通過了專業評審,雖然申報失敗,但為日后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打下了基礎。

教材建設也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教材可以顯著提高教學質量,好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專業教材。我們組織教師自己動手,僅我和部分教師一起就先后編著了《船體結構》《結構優化設計》《船舶計算結構力學》《船舶與海洋工程概論》《潛艇結構分析》《現代潛艇》,其他教師也相繼編寫了不少教材,為擴大學校影響,提高教學質量,鍛煉隊伍作出了顯著貢獻。

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

一個專業要提高教學質量,在完成專業教學的同時,必須開展科學研究。起初,船舶工程專業基本沒有科研任務,為此我們帶領教師走出去,在工廠、企業、科研單位、領導機關尋找科研任務,請進一些專家學者介紹經驗,作開創性工作,于是逐步有了一些科研項目。

后來我利用船舶總公司艦船專業組成員的身份,積極爭取了一些船舶基金項目,并在“95”預研項目中獲得了突破,一舉獲得了近150萬元的五大預研任務,在當時這可是一筆大錢。當時我先后招收的碩士研究生有黃承義、姚群鳳、王志軍、尹群、王林、李巍、梅利元、孫倩、朱麗萍、施麗娟、曹賢坤等人,我們認真從事研究,研究生們努力工作,作了很大貢獻。我們取得了一批成果,得到了學校和上級機關的好評,也為日后取得更大科研項目打下了基礎。

作為補充,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我們深入工廠、企業開展對外科技服務,成立“實業”公司,進行機電產品的銷售。我們與成教院合作,在校內、鎮江市、外地舉辦各類培訓班,引進TRABAN造船軟件后,為江蘇省一些造船廠培訓船舶先進制造技術人才,承擔船舶生產設計任務。90年代末,我們提出并實現了年創利100萬元的目標,成了學校的創收大戶。這既增加了收入,又鍛煉了隊伍。

在實驗設施建設上下功夫

起初船舶工程專業沒有像樣的實驗設施,在我上任時僅有幾臺68000微機,專業課沒有什么實驗,固定資產不足50萬元。在學校的支持下,我們逐步加大了實驗室建設的力度,先后設計建造了100米長的船模試驗水池,結構試驗平臺,引進了瑞典的船舶制造軟件,90年代末固定資產超過1000萬元。這些投入,使我們的實驗室成為了“江蘇省船舶先進設計制造技術重點實驗室”。

十五年間,我們的工作得到了黨政領導的肯定。90年代初我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90年代末我享受學校最高檔次的年度崗位津貼;獲得過兩次船舶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四次科技進步三等獎,獲得過一次船舶總公司優秀教材一等獎、一次三等獎,獲得過一次江蘇省高校教學成果三等獎,曾被評為船舶總公司優秀教師、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被江蘇省教委評選為省高校優秀學科帶頭人。我帶領的“船舶結構力學”團隊被評選為江蘇高校優秀學科梯隊,曾獲江蘇省高校“園丁獎”銀獎。

在學校辦學90周年前夕,回顧過去,我感謝黨、感謝學校領導、感謝我的團隊。看如今,學校蒸蒸日上;望未來,學校前途光明。                                                     

 

附注:

我不同時期的團隊主要成員:

黨總支書記:盛承志、陳耀群、王渝生、楊永祥

黨總支副書記:姜懷定、竇培林

系副主任:李平、劉云龍、蔣志勇、王自力、尹群、姚震球

系辦公室主任:蔣志勇、趙洪江、姜朋明

重點實驗室秘書:張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