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趙良才,1942年生,1968年研究生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1979年調至鎮江船舶學院工作,曾任華東船舶工業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先后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挪威科技大學進修。全國優秀教師、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先進科技工作者、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79年,我從昆明國營西南曙光機械廠調至鎮江船舶學院動力與機械工程系(簡稱二系)工作,從工廠技術員轉型為高校教師。此后近十年間,我主講機床電氣、NC機床等課程,主研微機改造機床,并先后在上海交大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進修,擁有了一定的教育教學經驗。1988年底,隨著師生數量的增加和學科專業門類的增設,學校將機械制造工藝及設備專業從二系分出,成立機械工程系(簡稱八系),我曾擔任八系第一任系主任。
合作努力改建八系
新誕生的八系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尚處于起步階段,我和全系教職工一起進行八系專業改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用先進制造技術改造傳統專業、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和模具專科新專業建設、實驗室建設、科研項目爭取和青年教師培養。
由于社會需要,傳統的機制專業需要改造,向機電結合與信息化方向發展,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和模具專科便在這樣的背景下開設,較好地豐富了八系的教學層次和專業設置。
剛辦大學時,實驗室很簡陋,僅有一些舊機床。我與同事們申請經費修了一臺NC車床并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購買一臺NC機床,建設了CAD/CAM科研機房、測試和控制實驗室。后繼年輕人,建立了現在的江科大機械工程學院現代制造技術研究所。
系部發展離不開科研項目,通過積極爭取,我與滬東重機工藝所合作開始《船用柴油機箱體零件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系統》的開發研究工作。該項目開發較為成功,1992年獲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其后,在船舶工業總公司科技局的支持下,申請到FMC網點應用課題以及計算機重點應用項目等,總經費達幾十萬元,合作單位涉及船舶總公司的許多單位。在逐漸建立完善的實驗室里和慢慢充實的各類科研項目中,許多青年教師得到較好的鍛煉和培養,在實踐中提高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系里還積極與哈船院和南航等院校聯合培養本校教師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用這種“送出去”的方式,培養出一批青年骨干教師。在全系上下共同努力下,八系在學校的1993-1994學年第一次系部教學綜合考評中名列第一。
回顧八系建設歷程,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全系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分工協作,教學研究和行政事務責權清晰,積極培養新生力量,熱情關注和扶持青年教師成長,既嚴格要求,又耐心傳幫帶。放手讓青年教師挑起教學和科研上的重擔,給他們充分的信任和成長空間,這樣做不僅有利于當時的發展,更能為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群策群力發展碩士點
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碩士點于1993年由國務院學位辦批準,1995年開始自主招生,是學校最早獲準建立的碩士點之一。前期八系的改建以及引進高級教師為碩士點申請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基本建設成CAD/CAM科研機房、測試和控制實驗室為培養碩士生提供了進行科研工作的實驗場所。
在1992-1995年,即系部自主招收碩士生之前,我們與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現哈爾濱工程大學)等聯合培養碩士生,既是培養人才,也為學習經驗,完成和完善我們自己的碩士生教學計劃和課程大綱。穩定的科研方向是碩士點的生命線,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專業形成三個較為穩定的方向:新工藝新理論、CIMS(CAD/CAPP/CAM為主)、測試與控制。科研方向確定了,飽滿的科研工作就成為培養碩士生的必要條件,“九五”(1996-2000年)期間,系部承擔軍工基金項目及國防科工委重點預研項目“魚雷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一體化工程”中部分課題等,任務較為飽滿、經費較為充足,為發展學科特色和碩士生培養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內部搭建,還要勇敢“走出去”,努力拓展外部渠道,積極參加學術交流是提高學術水平和學科知名度的重要步驟。我們的科研主要依托部門是船總和國防科工委,這是極佳的平臺,船總機加工網就設在我們這里,每年組織活動。我們還參加了高校機械加工自動化研究會活動,也盡可能多參加國際學術交流。通過學術交流,不僅能接觸到學界前沿信息,還能拓展人脈、搭建渠道,這對爭取課題、推薦優秀人才去名校讀研讀博深造都大有裨益。
對于剛剛起步的碩士點而言,完善的課程建設和實驗室建設、形成穩定的科研方向、壯大科研力量和爭取科研任務、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這些環節相互聯系、內外互促,形成學科發展的良性循環。
兢兢業業教書育人
1995年,我獲評全國優秀教師。其實我沒有做什么轟轟烈烈的事,只是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作為教師,我主要精力放在兩部分:一是爭取課題,建設學科,二是把課上好,教好學生。
我開設了《金屬切削機床概論》《機床電氣自動化》《專業外語》等十多門課程,是全系開設課程門數最多的教師。很多新課沒有參照的模板,甚至沒有教材,當年還不像現在找資料這么方便,備課著實花功夫。我的新課教學質量被評為A等,還獲得學校1993/1994學年優秀教學質量獎,《NC加工程序編制》課程建設獲得1994年學校優秀教育成果二等獎。
在新課開設過程中,出于教學需要,我編寫了多種教材,在此基礎上,結合科研成果編寫了《計算機輔助工藝設計——CAPP系統設計》一書,機械工業出版社于1994年4月出版。這本書的初稿全靠手寫完成,花了一年多時間,在格子紙上一個字一個字寫,妻子協助我謄寫和整理手稿。出版后反響不錯,該書不僅作為本科教學用書,還被一些院校作為研究生教學用書,加印多次,后來還再版過。
培養學生,我的體會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退休后我參加過一次學生回校活動,發現一大半的學生都沒在從事本專業工作。一個人學過的專業知識可能會遺忘,但掌握的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會終身受益。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要教會學生掌握獨立解決問題的思維,還要多給他們講講前沿的觀點,多帶他們在實驗室鍛煉,給他們接觸新知識和新事物的機會,將他們培養為頭腦靈活、思維開闊的有辦法的人。
個人的學術生命是有限的,我們這一輩終將老去,想要長久的發展就必須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更何況,做科研、搞教學,必然依靠團體。幾十年前我去外面參加學術交流時深有體會,著名學府去的都是人數眾多的科研團,而我有時是孤零零一個人。從那時起我就明白,要為學校、為國家培養人,老人培養新人,前輩帶動后輩,無論是培養學生還是培養老師,只有這樣才能建設起自己的隊伍。繼往開來,薪火相傳,才能走得長遠,這就是眾人劃槳開大船的意義。
(采訪、整理:羅文 謝凌燕 攝影: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