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學校研究生規模增長到5700余人,碩士研究生考博升學人數和考入“雙一流”高校人數創歷史新高,研究生創新實踐賽事綜合貢獻力位列研究生培養單位全國第45位,培養的研究生陸續獲評全國見義勇為勇士、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榮譽稱號。
在學校研究生辦學進入第30個年頭之際,研究生教育步入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碩果累累,在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中取得新突破。2023年共斬獲國家級獎項88項,有6項賽事首獲全國一等獎,一個團隊在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入圍全國十二強并將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數學建模之星”答辯角逐。研究生工作部部長徐劍表示,“研究生作為我國科研人員的后備軍和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建設創新型強國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撐,培養造就德才兼備、能力卓越的高層次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使命擔當”。研究生工作部圍繞研究生人才培養關鍵,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旋律,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搭建多維實踐競賽平臺,不斷促進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有效提升。
實踐篤行 積跬步以至千里
“在他人遇險時挺身而出,以平凡之軀行英雄之事,就是一種真、善、勇。”材料學院21級碩士研究生陳宇航在人民群眾面臨生命危險的緊要關頭,用行動展現了江科大青年學生高尚道德品質,被評為全國見義勇為勇士,是萬千江科大學子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寫照。
為促進愛國主義教育與樹立學生正確學術態度相融合,研工部構建科學道德教育閉環,從新生入學教育開始灌輸學術誠信理念,開展校院層面研究生科學素養講座、研究生學術論壇、科學道德警示教育、優秀研究生經驗交流會、研途微講堂等活動,引導研究生心懷弘旨且堅持實學。以微信公眾號為平臺,分享典型事跡,用朋輩力量促進學風建設,總閱讀量突破26萬次。
“能把最美好的青春留給長江、留給江豚的微笑,我感到無比幸運。”環化學院長江江豚保護實踐團負責人、21級碩士研究生葉雷凱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研工部支持各學院以第二課堂為延伸,以國家需求為驅動,緊密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學院學科特色,開展專業性社會實踐。實踐團帶動7省18所高校聯合開展江豚保護,主持2022年全國長江江豚科學考察鎮江段科考,推動全國首部地方“江豚保護法”誕生。學校作為江蘇省唯一獲獎高校榮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最高獎項——全國“母親河獎”,團隊獲第二屆江蘇省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十佳研究生團隊,隊長葉雷凱獲評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入圍獎。
制作艦船模型、機器人創新設計、開展蠶桑科普、體驗糧食質檢……各類特色實踐百花齊放,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實踐成果,成為研究生學科競賽培育的第一途徑。各學院打造“一院一賽”,形成創新人才培養合力。
“參賽的意義遠不止‘綜測加分’,競賽是展現團隊歷年實踐成果的途徑。”生物技術學院于2016年成立“服務蠶桑共筑絲路”科技實踐支農團,歷屆成員接力服務鄉村振興,將所學知識帶到田間地頭,積累了豐富的科技支農經驗成果。現任實踐團隊長、21級碩士生張文浩說:“用所學知識帶動農民增產增收,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這是團隊參賽的初衷。”項目一舉獲得中國研究生鄉村振興科技強農+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
未來,研工部將緊密對接各博士點培養單位,依托課題組項目支持,鼓勵博士帶領碩士圍繞行業需要、戰略需求打造精品“賽”題,形成“課題組培育——成果支撐挖掘——博士生領軍”三位一體的模式,建立高質量賽事成果保障體系。
競賽逐夢 深耕學海不停行
“從專業基礎出發,與興趣結合,跟實踐聯通,在競賽過程中不斷迭代打磨,‘學研賽用’緊密結合,讓我潛入學術海洋前所未有的深度。”船海學院23級博士生李秀注意到內河封閉水域的垃圾難以清理,以此為題開啟競賽歷程。“我在抽掉水槽蓋子時觀察到漩渦吸力現象,一下子有了研究思路。”結合螺旋槳排水原理,李秀和團隊形成“渦吸式”垃圾收集方法的初步方案,這就是《“槳”心獨運》項目雛型。
拓寬議題,強化應用,讓學術‘活’起來。學科競賽是開掘學術深度的有效手段,讓師生保持科研新鮮感。近兩年,研工部協同承辦學院,首次組織參加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等,雖然獲得多項全國獎項,但在賽后復盤時發現部分賽道報名扎堆、部分賽道無人報名的現象。研工部對各競賽進行針對性調研,分析賽事與學科或學院的關聯度、全國獲獎數量和獲獎比例、高水平獲獎作品情況,全力搭建種類多樣、層級鮮明的競賽平臺,讓更多研究生找到合適賽道大展身手。調研成果與學院共享,舉辦宣講會進行推介,邀請專家解讀分析競賽政策,讓研究生與優秀選手、老師零距離交流經驗,系列舉措讓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積極性大幅提升。
機械學院21級碩士生嚴家鵬在學校印發的《雷競技ray官網研究生學科競賽項目認定表(2023修訂版)》文件中找到對口的“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面對技術賽和商業賽兩個賽道,他和隊員本著切磋交流的初心毅然選擇參加技術賽。“團隊恰巧在研制一款新型物料傳輸平臺,在機械結構和控制系統等方面有所創新,希望能融入電子設計主題進行成果展示。”嚴家鵬和他的“無畏風雨”團隊成員一起克服暴雨中搬運大件參賽作品的困難,在對口賽道跑出了靚麗風景,項目獲得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一等獎。
“在聽過學科競賽宣講后,我們團隊決定參賽。”環化學院21級碩士生李明介紹,“我所在課題組本身主攻鋅空電池催化劑,結合學校海洋辦學特色,團隊產生用海水做電解液組裝鋅空電池的想法,可應用于救生衣照明燈。”在組裝電池時,李明團隊遇到一個難題:如何保證電源漂浮在海上時,作為電解液的海水能準確填充到正負極之間又不滲到海里?一句名言閃現李明腦海——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會有的。海綿正是極為合適的材料。經過鍥而不舍的實驗,團隊成功研制電池,項目獲第二屆中國研究生“雙碳”創新與創意大賽全國一等獎。
以研促賽、賽研并進,研工部著力推進研究生學術研究與學科競賽有效融合,一方面通過學術研究培育科研成果,一方面通過學科競賽,將科研成果凝練成競賽作品進行應用展示。今年,研工部和研究生院進一步完善研究生培養及考核制度,修訂完善《雷競技ray官網研究生學科競賽管理辦法》,將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鍛煉提升納入過程培養、學位授予、評獎評優等各環節,重點組織學生參加“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實現16項賽事全面參賽,斬獲一等獎12項、二等獎27項、三等獎49項,各類獲獎數據均創新高。
賽教融合 屹立潮頭續遠航
“帶團隊參加學科競賽能有效反哺研究生教育教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增加學術厚度的有效途徑。”土建學院教授王麗艷介紹,“之前項目僅止步于設計理念,通過參賽得到打磨,專家指導使項目方向進一步明晰,讓我有動力繼續開展工程應用方面的教育研究。”學生馬濱也收獲良多:“項目組在競賽旅途中走出了舒適區,我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有力鍛煉,這比獲得榮譽更為重要。”
以賽促教、賽教融合,師生技能共同提升,開辟出更廣闊的教育空間。一名教師培養多個團隊、帶動專業建設,讓行業前沿動勢走進學院,全鏈條聯動培育創新性應用型人才。
“科研是改變世界最近的一條路。”這是環化學院副教授陳嘯常和學生們說的一句話。陳嘯認為,學科競賽的目標是把關鍵方法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她要求學生全面關注領域內的應用問題。學生鄧娟在老師影響下緊密關注國家政策,“自‘碳中和、碳達峰’提出后,我在日常實驗中常進行與產業結合的相關思考,最終確定以解決化學工業高能耗、高污染和高物耗問題為研究方向。”
船海學院副教授沈中祥結合國家船舶與海洋裝備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趨勢,進行氣液混合推進無人艇的設計、技術攻關和研發,帶領學生走向大賽場的同時也收獲了豐富教學案例。機械學院副教授唐煒所指導的參賽作品《面向模塊化物料傳輸平臺的網絡化控制系統》涵蓋控制系統研發的核心內容,呈現了機械結構設計的良好創意,啟發唐煒將機電控制領域的熱點技術引入課堂。
2023年,學校研究生在各類學科競賽中獲得全國性獎項140余項,在機器人、人工智能、雙碳等6項賽事中首次實現全國一等獎的新突破,9項賽事獲評“全國優秀組織獎”。新一輪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開展在即,研工部將進一步以系列學科競賽為抓手,根據不同賽道特征與發展階段加強跨界交叉培養,助力產學研融合發展,全力支持學院發掘引導研究對口的課題組或團隊參賽,跨領域多專業協同創新,以賽促科技創新,以賽促人才培養,以賽促成果轉化,不斷服務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和產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