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學碰上女性學者,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一直以來,在各大校園里流傳著關于數學的“恐怖”故事:“從前有棵樹,叫高數,上面'掛滿'了同學...”,在不少學生看來,高數是一門難學的課程。值此“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我們有幸能與理學院大學數學教學團隊交流,一起探尋她們與數學與講臺的故事,感受那些在數學領域綻放的“鏗鏘玫瑰”。
冰心一片鑄師魂
這片數學的園地中,理學院大學數學教學團隊堪稱佼佼者。她們承擔著全校各專業《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量統計》《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等通識基礎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盡管教學任務繁重,仍獲得了全國、全省等教研獎項近百余項,充分展現了她們強烈的事業心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團隊負責人居琳老師驕傲地介紹,11人的團隊中,7朵金花撐起了團隊的“大半邊天”,她們用女性的智慧和力量,為這片數學園地帶來了別樣色彩和魅力。
談及教學,她們始終秉承老一輩教師的嚴謹、勤奮的工作作風,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應用,踐行教育理念,為培養高水平的本科人才竭盡所能。為了把艱澀枯燥的數學課程講得妙趣橫生,團隊成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看似時間不長的一節課程,卻至少要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去準備去打磨”。團隊依據各專業對課程的要求,制定了不同的教學大綱,張莉娜老師和朱玲老師負責學校文科專業的數學教學,她們深知文科生對數學的畏懼,授課時會將數學與專業實際應用相結合,讓學生們感受到學好數學可以為學好專業打下堅實基礎,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集體備課、教研活動備課、私人時間的備課占用了課堂之外的絕大部分時間,是獨屬于教師這個職業鮮有人關注的另外一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們花費一年多時間對1988-2023年的所有考研真題按照知識點打散再整合,將考研和競賽相融合,只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
除了課堂內外的傳道解惑,課后的時間洋溢著青春的氛圍,老師們知道自己被“蹭課”,也被起了各種有愛的昵稱,有學生特別愛和老師們“嘮嗑”。被學生叫做“靜姐”的陳靜老師提到,學生們很愛和她們分享生活,相處時間久了,就和學生處成了朋友。
勤耕不輟默奉獻
“一切為了學生”是團隊共同的育人情懷,這種情懷始終貫穿于日常的教學工作甚至延伸到周末、暑假。她們笑稱“每天不是在上課,就是在上課的路上”。除了約定的線下答疑,“我們的線上答疑群是不解散的,要為學生提供長期的‘售后服務’”,很多學生習慣熬夜刷題,老師們擔心學生著急等待,有時候躺在床上了還是堅持爬起來手寫答題過程再拍照上傳。還有已經去浙江大學讀研的學生,在參加數學競賽時也依然會繼續向本科就讀雷競技官網時所熟悉的老師請教。
“以賽促學”是老師們的教學宗旨,讓學生在“學中賽、賽中學”,形成知識體系的連續性,“將學習的風氣帶起來”。暑假的線下授課,上午是考研輔導,下午是競賽輔導,從早上8點到晚上5:30,中午只休息一小時,團隊老師輪流上三天歇一天,授課量達到了驚人的224課時。“面對高強度的任務量,是什么讓您堅持下來的呢?”徐江老師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道:“做老師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看到學生有進步有成長,他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或許這就是做老師的情懷”。
艱辛的付出帶來了豐碩的成果。據李敏捷老師和徐維艷老師回憶,以前學校是沒有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考點的,出于學生強烈的參賽愿望,團隊積極與組委會溝通,后來在學校學院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建立了考點。后面,也是在充分地溝通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競賽被錄入到B1類當中,學生學習高數、參與競賽的熱情也越發高漲,報名人數和獲獎率呈逐年遞增趨勢。相較于2018年,那時是學校第一次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當時只有97名學生報名比賽,最后只拿了3個一等獎。目前已經發展到有483位學生報名,獲得27個一等獎,2人晉級全國總決賽。在校期間積極參賽的同學們在大四考研數學中都能取得較高的分數,例如20級計算機學院孫屹君同學獲得了數學145分接近滿分的好成績!
踏浪前行共奮進
為了迎接今年的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團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嚴格把關文檔資料,層層自查互查,確保資料的規范性和完整性。上學期,團隊在作業、復習和課后講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額外輔導工作,使得大一學生的數學不及格率降低到了10%左右。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計劃在今年繼續啃下高數A2的課程,確保學生在數學課方面不會拖后腿。此外,也將繼續做好假期的數學競賽和考研輔導工作,使教研成果更上一層樓。
當問起團隊為什么能攻克難關佳績頻傳時,老師們相視微笑,默契回答:“我們大多在一起工作二十幾年了,已經超越了同事關系,更多時候是互相幫助的好朋友。”忙碌的教研工作與個人的生活穿插交錯,間隙之間,她們會組織家庭日活動,品嘗美食、交流育兒心得,一起歡笑、一起成長,這些親密無間的相處,讓她們早已成為最默契的知己。
在這個獨屬于女性的節日里,理學院大學數學教學團隊獻上最真摯地祝福:“祝全校婦女同胞們青春永不老、身體永健康、心情永美好!”
(攝影:史祖銘 初審:張靜 復審:張馳 終審:毛暉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