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抑郁癥太難受了,我已經很努力治療了,但還是控制不了自殺的念頭,我真的活不下去了。”曉華(化名)自幼父母不和,從10歲起獨自一人生活,父母外出打工,沒有任何人照顧,父母不睦以及孤獨的成長環境最終導致他患上抑郁癥。當我在開學初與重點關愛學生談心時,聽到曉華的這一番話,意識到這是一起自殺危機事件,必須立即啟動危機干預。
建立信任關系,宣泄情緒,危機評估
我先對他給予我的信任表示感動,并表示對他的擔心和關切,然后認真傾聽他的近況。我了解到,他雖然一直服藥治療,并堅持鍛煉,但是暑假因父母離婚后家里事情煩擾,抑郁情緒不但沒有緩解,反而越發嚴重,索性停藥任其發展。曉華在講述時不斷地哭泣,我耐心地傾聽,并用共情的態度進行回應,讓他盡可能的宣泄不良情緒,通過細心觀察他的神態、語氣等變化,及時進行適當地正面安撫。我對曉華的自殺風險進行評估,知道他不僅是有自殺意念,而且已經寫好遺書,有了自殺計劃,初步判斷曉華處于高風險的自殺危機狀態。
取得同意聯系家長,上報危機干預領導小組,展開干預行動
在對曉華的情況作出初步判斷后,我真誠地希望曉華可以同意我將此事告知他父母及學校,讓我們共同幫助他渡過難關。獲取他同意后,我馬上將情況上報分管學工的領導,并聯系他母親聯合展開干預行動。與他母親進行電話聯系時,為了避免突然的心理沖擊,我委婉地告訴她曉華情緒特別低落,希望她能盡快趕來學校,行使監護責任。
以人為本,“家-校-醫”合力,多措并舉,綜合施策
曉華母親到校后,先與學院領導和我進行了交流。我介紹了曉華目前的情況,然后給曉華媽媽普及了抑郁癥的基本常識,講清利害關系,讓她意識到該疾病的嚴重性,引導她樹立科學的思想,相信通過醫院正規治療,曉華可以痊愈。同時,聯系了學校外聘的當地精神衛生中心的心理醫生。學院建議曉華根據醫生的意見選擇休學或請假,由曉華媽媽在家照顧或者來校陪讀。曉華媽媽考慮后同意來校陪讀。我先給曉華請兩周的假去醫院就診,兩周后復診再根據醫生的建議,具體看是否需要休學治療。醫生結合曉華的病情及家庭情況,認可了學校提出的母親陪讀的方案,建議他繼續在校就讀,但需要堅持服藥,并輔助在學校接受心理咨詢。然后我積極聯系,幫助曉華母子在學校附近租房,他們就醫后回到老家收拾行李就搬到出租房安頓下來。
人文關懷,提供良好社會支持和恢復環境
兩周后,曉華在他媽媽陪伴下回到學校,與第一次見面時的愁眉不展不同的是,這次曉華看上去開朗了很多。曉華表示見到母親為自己想要輕生的事情痛哭后,受到了觸動,現在媽媽一直陪著自己,準備等自己情況穩定點后,在學校附近找份工作,他開始配合吃藥進行治療,自己感覺情緒舒緩了很多。我又叮囑班級中與曉華較好的朋友及主要學生干部,讓他們平時多關心曉華,為他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這也是穩定他情緒、幫助治療的重要內容。在之后的生活中,這些同學一直都對曉華非常關心,他們與曉華之間的友誼也成為曉華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通過這個案例,我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一是要重視日常心理危機排查。曉華之所以危機干預及時有效,與我院建立的“心理普測+信息收集+日常觀察”綜合排查機制密切相關,通過重點關愛學生“一生一策”干預方案,定期開展學生談心談話,才能及時發現并妥善處理心理危機。二是注重危機干預過程的人文關懷。如果“以結果為導向”開展危機干預,學生出現危機,就希望家長盡快接回家休學或退學,那么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學生不僅無法感受應有的關懷,還增加了心理負擔,也增加了家校合作的困難。我們要以“一切為了學生”為出發點,聚焦于問題解決,提供給家長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幫助家長建立正確、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這樣才能有效建立家校合作,共同幫助學生度過危機。三是加強輔導員心理技能培訓,提升危機干預工作能力。由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高校突發事件越來越多,這對于輔導員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強輔導員對心理學知識的學習以及心理疏導技能的培訓,努力提升業務能力。平時要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和技能,尊重學生、共情感受,努力讓自己成為學生值得信賴和愿意傾訴的人,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干預、合理處置。
【人物簡介】張莉,張家港校區專職輔導員,校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中共黨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注冊助理心理師,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先后榮獲江蘇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優秀工作者、江蘇省計生協工作成績突出個人、江蘇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復賽三等獎、江蘇省高校團體心理輔導比賽蘇南基地二等獎、校首屆輔導員職業能力大賽二等獎、雷競技ray官網“瑞華杯”最美輔導員等榮譽。
(初審:壯丹麗 復審:張靜 編輯:程鵬)